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8省區掀問責風暴 百餘人被刑拘

2016-09-02 11:19:56|來源:新華社|編輯:谷士欣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新華社記者

  7月中旬,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8省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現場督察,在各地掀起一場治污問責風暴:百餘人因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被刑事拘留,黨政部門超2000人被問責。

  “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以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負責的態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生態事關文明興衰

  “生態意識提高了,違建違種再也不幹了。”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原村民戴劍光告訴記者。自從實施生態補償專項政策以來,他一家五口每人每月可領生態補助1000元,不僅改善了經濟條件,還提高了生態意識。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李水生介紹,深圳一直對大鵬半島實施嚴格生態保護政策,超過三分之二的陸域面積被納入了生態控制線範圍。

  如今,藍天白雲成為深圳的一張名片。2015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數由5年前的112天降至去年的35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3年5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瞻遠矚,創新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015年,《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印發,提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

  2015年,《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印發,為督促領導幹部在生態環境領域正確履職用權樹立起一道制度屏障。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説,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位置,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昇華,是重大理論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表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

  五月的龍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綠。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點林區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他在了解林區全面停伐後産業接續發展情況後指出,過去林場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是為國家作貢獻,現在林區全面停伐、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同樣是為國家作貢獻。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

  上世紀中葉起,我國對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進行大規模開發。由於長期過度開採,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濕地功能下降、土壤侵蝕加劇,威脅我國糧食主産區的生産安全。

  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沉痛的教訓催人警醒:靠犧牲綠水青山來換取發展不可能長久。2014年4月1日,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數以萬計的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

  全面停伐後,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多元化探索資源城市轉型,綠水青山日益成為大小興安嶺發展的新優勢、富民的新資本,生態優勢逐漸向民生優勢、競爭優勢轉化。

  “生態環境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生態環境是現代生産力的關鍵要素,只有更加尊重這一發展規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持久發展。”許光建説,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破除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産力相對立的思維定式,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互促的新理念逐步確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調研時鮮明指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把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指明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綠色發展理念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方面面,並與生産力佈局、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相適應,對應的是可持續,核心是處理好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是一次重大的理念創新和觀念再造,推動破除了唯GDP論英雄的觀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福祉

  “往年一到冬天取暖季,你就能看到戶戶煙囪冒黑煙,院子裏每天都飄一層灰,嗆得人喘不過氣。自從去年底改了天然氣,覺得這空氣比以前好多了。”河北省巨鹿縣西郭城鎮大張莊村民王振平指著村裏大大小小的煙囪對記者説。

  巨鹿縣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根治農村大氣污染,縣委縣政府從2014年開始謀劃“村村通天然氣”工程,以天然氣取代散煤,變千家萬戶“灶臺污染”為“能源革命”。今年上半年,縣環保局監測站監控顯示,全縣PM2.5濃度同比下降近19%。

  “生態環境問題是利國利民利子孫後代的一項重要工作,決不能説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挂空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百姓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生態環境在群眾心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成為日益重要的民生問題。

  如今,綠色發展理念正深入踐行,一個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的美好家園正在加快形成,努力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世界,為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贏得光明未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表示,目前突出的霧霾問題,還有一部分城市出現臭氧污染等問題,是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發達國家也經歷過。在國家出臺“大氣十條”後,空氣品質的確得到了改善,PM2.5無論是年日均濃度還是重污染月的平均濃度都在下降。可以説,大氣治理效果初顯。

  他指出,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需要我們有進一步的科技支撐,降低能源消耗,樹立綠色生活方式,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未來5年,我國將“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

  ——劣五類水體比例5年後小于5%;

  ——森林覆蓋率超過23%,年均增速超過1個百分點;

  ——單位GDP能源消耗5年累計降低15%;

  ……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表示,未來5年,我國環境保護處於既大有作為又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要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本質要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正是黨順應人民與時代的要求,不忘初心,始終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的具體體現。”許光建説。(記者:齊中熙、于佳欣、陳春園、鄒大鵬、周慧敏)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