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談G20】中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作者:維克塔車拉姆·安布莫治(Venkatachalam Anbumozhi)印度尼西亞
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給世界領導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共同商討和決定一個戰略去協同應對包括全球經濟增長預計低於長期平均水準、全球貿易減速以及投資流量降低在內的諸多挑戰。
考慮到經濟和地緣政治兩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G20領導人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合作來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主辦國中國在杭州G20峰會籌備方面已經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最近幾年,中國已經從一個“創新海綿”,也就是吸收和應用世界各國的現成技術與知識,轉變為全球創新的領導者。比如在消費電子産品、高速鐵路、航空技術和建築設備等領域表現突出。中國每年對研發的投入超過200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中國每年培養接近3萬名科技和工程領域的博士生,並且專利申請數全球第一(去年是110萬件)。
杭州峰會有可能成為一個轉捩點,促使G20 的重心從制定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標準,轉移到關注可能會隨時出現的可持續發展的風險。隨著G20回歸到以前承諾的解決經濟基本面問題的軌道上來,讓全球治理規則實現現代化、達到“創新、活力、聯動、包容”也就恰逢其時了。
中國需要通過釋放“四個I”(創新、活力、聯動、包容四個詞的英文首字母都是I)的潛力擺脫經濟增速放緩從而為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的機會。實際上,本屆杭州峰會的主題正好就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
如同非洲諺語所説,“獨行者步疾,結伴者行遠”。為了可持續的未來,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都應該本著杭州峰會的主題精神參與全球治理。G20可以借鑒中國的經驗和智囊團的建議,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去協助創新和提高生産力。
此外,中國的經濟改革對全球宏觀金融舉足輕重,G20可以此為參考創立共同的全球框架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要改善長期投資,G20治理體系應該擴大並納入國際金融機構,以便彌補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方面的地區差距和改善互通互聯。
包容的戰略將幫助經濟低迷的G20成員國實現增長,因為這樣的戰略能夠穩定公共財政從而確保就業和社會福利,並同時鼓勵生産性投資。
往屆的G20峰會為本屆峰會提供了重要的經驗。中國認真參考這些經驗,為杭州峰會制定了最好的日程安排。中國在推動各種努力一起面對世界的挑戰,正如本屆峰會主題所闡明的那樣,中國能夠對全球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福祉做出巨大貢獻。
關於作者:印度尼西亞東盟和東亞經濟研究院 資深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