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呼倫貝爾音樂節總導演: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2016-09-03 07:51:2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磊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佟同):在百度上打出“黎冬”的名字,有一條有關他的報道特別吸引人眼球:《音樂人黎冬賣房籌錢百萬創辦專列上的音樂節》。那是2015年,黎冬發起並首創了呼倫貝爾火車音樂節和國際遊牧音樂節。時光飛逝,轉眼間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在8月中旬如約而至。作為本次音樂節的總導演,黎冬再次傾其所有投身到音樂節,究竟是怎樣的情懷、怎樣的夢想讓他癡心不改,讓我們走近黎導,聽聽他內心的音樂世界。

  民族音樂國際化是一種傳承

  生於呼倫貝爾、長於呼倫貝爾的音樂人黎冬,有著草原人的剛烈性格,也有著草原人的細膩情感。他皮膚黝黑,面部線條分明,舉手投足言談話語間突顯著蒙古漢子的特質和張力。他出身於音樂世家,曾給王莉、小曾、曹芙嘉、追風駿馬、喜悅蜘蛛俠、林妙可等幾代藝人製作過歌曲,而當年因在央視春晚舞臺上歌唱一首《春天裏》而紅極一時的農民工歌唱組合“旭日陽剛”就更是由黎冬一手帶出來的,雖然後來他們分道揚鑣,但黎冬的音樂才華以及對音樂的執著和情懷在業內卻是得到公認。説起他的情懷,就不能不説“民族音樂國際化”,這是他發起並傾其心血、熱情、體力、財力去打造國際遊牧音樂節的初衷,就像奇點是宇宙萬物的起點一樣,讓中國的民族音樂“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可以説是音樂人黎冬音樂靈魂的奇點。而他用極其樸素的語言解析這個“奇點”時説,“新疆的甜杏和香梨天天吃,不覺得什麼。但,當那裏的人們出去之後,就會感覺到這些東西是特別的。而我也是走出草原以後,才發現那裏的音樂也是特別的,是美好的,應該把她傳承下去,並把她推向世界。”

  過去,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都是靠口口相傳,沒有專業的記錄設備,也沒有更多的專業人員投身到其中。現如今,科技的進步為記錄這些優美的民族音樂旋律增添了羽翼,使之成為永恒的存在。而民族音樂的旋律線條、民族文化的特質內涵、民族特性的元素符號不僅需要記錄,更需要傳承和傳播,在時尚中傳承、在創新中傳播,只有這樣才能將民族文化得到發揚,才能讓民族永生。懷著這樣的夢想,黎冬走上了“民族音樂國際化”的艱難坎坷之路。

  推動“民族音樂國際化”的規則和體系很重要

  黎導説,他其實在推動民族音樂國際化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很久,但因為個人的努力勢單力薄,成效總是不盡人意。“我做過很多的嘗試,做單曲、推歌手等很多方式,但總覺得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路,或者説沒能進入到一個國際性的規則體系中去。我也曾了解過很多其他方面的音樂,歸根結底就是要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把家鄉的音樂帶到一個更高的舞臺上。”

  黎導打了個通俗的比方,比如你要做法式大餐也好,做俄式大餐也好,同樣的原材料備齊後,還需要法餐大廚或俄餐大廚親自掌勺,“玩兒的是專業化的體系”。“當然我們也可以運用自己的方式,創建國際性的音樂體系和規則,但是如果我們以自以為是的態度去做的話,可能就有偏差了。”

  偶然的機會,黎冬通過朋友介紹接觸到台灣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音樂製作人。説起風潮音樂公司,他們也一直在求索如何讓台灣當地民謠音樂能在國際上獲得認可和殊榮。他們通過摸索和實踐,鎖定了六次獲得世界音樂大獎——格萊美獎的美籍華裔音樂人丹尼爾・胡先生。音樂界的格萊美就如同電影界的奧斯卡一樣,雖然毫無疑問地打上了美國文化的印記,但世界各地的音樂人仍以能夠捧得“老留聲機”形狀的格萊美獎盃為榮。出生長大在夏威夷的丹尼爾深諳西方音樂體系,但他又有著亞洲人的血脈,因此對亞太音樂、對中國民族音樂也頗為感興趣。因風潮音樂公司的慧眼,丹尼爾被邀請到台灣各地進行采風,與卑南族的音樂人吳昊恩合作創作了《吹過島嶼的風》併入圍了格萊美獎,這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創舉,因為此前中國的音樂或音樂人從未登上過格萊美的獎臺。

  黎冬説,他是在吸取風潮經驗的基礎上選擇了一條捷徑,他首先將一些家鄉草原的音樂發給了丹尼爾,“丹尼爾就説哎呦很好哇!”,於是去年黎冬邀請丹尼爾和台灣的吳昊恩一起參加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他們給呼倫貝爾人民帶來了那首主打歌《吹過島嶼的風》。黎冬説,“很淳樸的一首作品,也是卑南族的一個特色代表。我當時的感受是,對比之後我覺得我們草原的音樂也並不差。可能自己是呼倫貝爾人吧,所以就覺得我們的音樂更好,就特別有信心,很想堅持。”於是,在今年的音樂節期間,舉行了一個頗受世人關注的儀式:在所有主辦方代表的見證下,黎冬與風潮音樂公司簽署了《天草之間》專輯製作合作合約書,由丹尼爾・胡為呼倫貝爾大草原量身定制一張具有濃郁遊牧特色的原生態音樂大碟,力爭在2018年衝擊格萊美國際音樂大獎。談到此,黎冬很是興奮,他説,“這距離我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道路艱辛 貴在堅持

  當記者問起是否會擔心失敗的問題時,黎冬導演這樣回答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從對、不對、再對,這樣一個修正的過程。我沒想過説今年收到格萊美這張專輯,就一定有榮譽。但並不能因為它沒有獲得榮譽我們就放棄。在我們的團隊裏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堅持’。去年的音樂節和今年的完全不同,我們希望明年的音樂節就有更多的不同亮點。”

  黎冬説,能夠成長也是因為這兩個字——堅持,別的沒有什麼法則。大家都是在不斷地倒下之後總結了經驗,要麼你就趴在原地不起來,要麼你起來之後就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繼續再前行,所以就是要堅持。“而這種堅持就源於我深深地知道我們民族的東西是好的。只要是好東西,那麼堅持就是有意義的。”

  “音樂旅遊”:跟著音樂看風景

  2016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中的一個新主題為“音樂旅遊”。乍一聽會讓人覺得就是置身於某個特定的旅遊景點去聽當地的音樂,但在黎導的心中並不是這樣的。

  “其實好多人有誤區,就是覺得是音樂加旅遊,叫‘音樂旅遊’。其實關於‘音樂旅遊’,我們的解釋是旅遊的一個全新概念或體系,是以音樂為主導方式的旅遊。”

  黎導解釋説,我們旅遊時大家會花很長的時間去計劃。但是你會發現,真正風景秀麗的地方都是在偏遠地區,所以説你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路上。那我們所倡導的“音樂旅遊”打破以往的以單純的目標地為旅遊目的地的模式,而是將奔向目標地的過程與音樂相結合,使之在路上就已經開始旅遊的體驗了。比如火車音樂節,大家集中到一個車廂裏面,近距離地感受音樂和沿途風景。比方説自駕音樂節,我們在自駕至旅遊目的地過程中會經過漫長的無聊的高速公路,那我們可以組建一支類似印度影片《大蓬車》一樣的“大蓬車”隊,這車一打開就是一個舞臺,我們每停下的地方就是一場表演,一路上隨時都可以跟歌手、跟音樂融入到一起。這些都是在“音樂旅遊”體系裏面能夠展現的一個全新體驗。

  當然,“音樂旅遊”將讓旅遊目的地成為最大的受益方。比如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就是讓世界認識呼倫貝爾大草原、認識自己的家鄉、認識蒙古族音樂和文化的一個大好時機。

  黎冬導演在整個採訪過程中的談話都是慷慨激昂的,話語間難掩他對音樂、對草原、對家鄉的愛與情,好像一個承載著無數音樂夢想的少年奔跑在天草之間。他在採訪結束時説道:“讓呼倫貝爾成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搖籃。我們不僅是做這片草原的音樂,我們是踏踏實實先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我們需要的是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再去挖掘更多的民族音樂,可能從這片遼闊的草原再挖掘到青藏高原……我們希望能陸續把中國各民族的音樂推向世界,推向遠方……”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