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2016-09-03 09:22:35|來源:北青網|編輯:趙妍

  原標題: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錢永健小時與父母、兄弟合影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錢永健科研成果令同行震驚

  錢學森堂侄錢永健離世 被譽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

  美國當地時間8月24日,64歲的錢永健如往常一樣騎自行車外出,沒想到這一去就是永別,據目前推測,錢永健的去世原因可能是中風,但更確切的死亡原因還有待確認。

  錢永健生前為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醫學院教授,該校8月31日發表聲明: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去世,訃告中寫道:“錢永健的工作點亮了科學。”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而其全家更是滿門科學家,難怪錢永健在獲得諾獎時坦承:“每人都會從父母身上繼承一點東西,我可能就是繼承了這種科學家的‘基因’,註定了繼承家族的血統,從事這樣的工作。”

  滿門科學家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新澤西州利文斯頓長大。他的父親錢學榘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弟,是出色的空氣動力學專家,擁有許多航空技術專利,曾任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錢學榘早年畢業于中國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後與錢學森帶著庚子賠款支付的獎學金到美國唸書。1944年,錢學榘將妻子與長子錢永佑接到美國定居。錢永健是家裏第三個孩子,錢永健母親的數位兄弟都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工程學教授。

  對於錢永健的突然離世,錢學森之子錢永剛表示震驚和意外,他很遺憾自己沒有見過錢永健,“我與他的母親見過多次,他家的家教非常好,他們家三兄弟中,兩個是院士(錢永佑、錢永健),一個是計算機界的最高獎項“圖靈獎”的獲得者(錢永樂)。這在二十世紀留學外國的華人家庭中異常難得。過去有個傳言,誰家孩子要出國留學,得先到錢永健家待3個月,感受他們家的家教,否則可能學不出來。這其中錢學榘的夫人功不可沒。”

  正是有著這樣的家教,人們印象中的錢永健總是謙遜、低調、誠懇。看問題的眼光獨到、犀利,對科學研究充滿熱情和專注,對學生和同事慷慨無私。

  錢永健在新澤西州的利文斯頓長大,而説起來,那時的移民生活諸多心酸,錢永健曾回憶父親在美國找過很多工作,但是早期並不容易,後來移居到利文斯頓後,家人看中了一套房子,但是開發商拒絕賣給他們,理由是不希望利文斯頓成為一個中國城,他們也不會把房子賣給兩家中國人,讓他們成為鄰居。後來還是他父親的公司主管給開發商去了一封信,投訴他們有種族歧視是違法的,開發商才同意把房子賣給他家。

  錢永健與夫人溫迪·格勞伯·錢沒有生育,兩人有一繼子,大約3年前,錢永健中風後,夫婦搬到俄勒岡州尤金市的繼子處居住,並最終在那裏去世,出事當天,錢永健獨自一人騎自行車出門,一直未歸,之後他的妻子溫迪報警,找到他時人已經去世。人們猜測錢永健去世原因可能是再發中風,但更準確的死亡原因還未確定。

  對於錢永健的離世,悲痛的溫迪表示,錢永健是“先行者、探索家,他擁有自由飛揚的靈魂,充滿勇氣、決心、創造力和智慧”。生前錢永健曾開玩笑説自己未能完全順遂父母心意,首先是沒有好好學中文,以至於長大後幾乎不會説,其次是沒有娶中國人做太太。

  少年天才

  錢永健一生獲獎無數,幾乎囊括所有生命科學領域大獎,也是唯一一位華人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雙得主”。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而其年少成名,更是當之無愧的少年天才。

  小時候的錢永健有哮喘,所以很少出門,那時看他對化學有興趣,家人就給他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用具,地下室就成了他的實驗室,從那時起,錢永健就沉迷于實驗,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他和哥哥的一次實驗引爆了自製的火藥,導致家中一張乒乓球桌被燒焦。錢永健8歲時的實驗記錄本如今被收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中,16歲時,他以研究金屬與硫氰化合物結合的論文,獲得美國“西屋科學天才獎”全國一等獎,後來獲得美國國家優等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化學和物理。20歲時,他和哥哥錢永佑分獲全美大學生競爭最激烈、難度最高的獎學金Marshall和Rhodes學者獎,雙雙前往英國,分別入讀劍橋和牛津,他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哥哥錢永佑後來成為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曾任斯坦福大學生理系主任。

  錢永健于1989年起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工作,2004年獲得有諾貝爾指針之稱的沃爾夫醫學獎,錢永健曾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訓練分子間諜,這些間諜進入細胞或器官後會向我們彙報發生了什麼情況,這一切都是細胞還活著的時候進行的”。

  人們評價錢永健是集大成的科學家,在於他知識領域的寬泛,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曾寫道:“錢永健的工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作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界都愛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很多人認為錢永健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獎,也可以是生理學與醫學獎。”

  而從錢永健的求學之路來看,他走出的絕對是一條名留青史的“超級學霸”之路,在劍橋大學時,錢永健曾經從化學專業轉到了分子生物學。之後,因為他腦中總是有一些關於在藍色大海上航行的夢想,又轉到了海洋學,但學了之後發現,他所學的知識和美夢無關,“我的研究包括測量海灣的石油污染狀況。最後,我終於明白,我根本不關心海藻的深度問題。你的科學領域應該完美地契合你個性的深處,在你的沮喪期不可避免地到來時,這樣的契合能為你提供最本真的愉悅。”

  就這樣,錢永健從海洋學又轉到了生理學,並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的研究主要側重於人腦,這對於他來説更有研究的樂趣。

  在錢永健看來,人腦是一部讓人心醉的織布機,“它需要更為熟練、更為精細、更有創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織起來。”不過最終,錢永健還是“回歸”化學,開始了自己對於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喜歡漂亮顏色

  2008年,憑藉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錢永健與美國生物學家沙爾菲、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共享該年諾貝爾獎化學獎。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可謂眾望所歸,不過當時他只是謙虛地説:“我只是將一本晦澀的小説變成了一部通俗的電影而已。”

  綠色熒光蛋白(GFP),是一種最早發現自水母身上的發光蛋白,如今已經被廣泛使用於標誌和指示生物體內的細胞活動。

  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某種原因是因為錢永健自小對色彩的偏愛,錢永健曾説自己從小就喜歡畫畫,喜歡漂亮的顏色。“8歲那年,爸媽送給我一盒化學工具箱,我把不同的化學物質混合調成漂亮的紫色,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實驗。我一直被色彩所吸引,色彩能夠使工作更加有趣,也更加容易忍受,特別是當工作進展不順的時候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生下來的時候就是色盲,我很可能永遠不會進入這個領域。”

  錢永健強調自己並不是熒光蛋白的發現者,“我只是那一個製造工具的人。”從開始研究,到1994年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引發關注,到最終獲得諾獎,錢永健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他成功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讓它的光芒更亮、更持久。他還拓展了綠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的諸多發現不僅讓熒光蛋白更穩定、種類更豐富,還闡明瞭它們的發光原理和各種可以應用的領域。

  獲得諾獎,錢永健開玩笑説“我感覺自己有點像被汽車大燈照到的一隻鹿,我今天肯定不如昨天聰明”。錢永健表示,自己做科研並非為獲獎,而能否獲獎也需要運氣。據説,《科學》當初發表他的那篇關於熒光水母研究的論文時有些猶豫,因為當時有2位審稿員認為,錢永健“搞熒光創意過了頭”,最終聽説別的期刊要發表熒光水母論文,《科學》編輯部立刻決定刊出,就這樣,錢永健的熒光水母研究打響第一炮。

  在合作者眼中,錢永健是他所見過的最有天分、最勤奮的科學家。他不僅對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並把這些學科很好地結合起來,他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總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事情。他認為世界上沒有比科學研究更重要的事情。”而對錢永健來説,研究工作很有趣。可以發現新的東西,也是讓他“玩”下去的動力,“就算在研究的過程中出現失誤,還是可以從錯誤中發現新的訊息,所以不要害怕失敗。”

  日常生活中的錢永健毫無大科學家的范兒,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拎著頭盔進實驗室。即使在他獲得諾獎後,學校為他舉行記者招待會,他也沒穿西裝,只是一件普通短袖上衣和長褲。閒暇時喜歡彈鋼琴,愛好潛水,還曾經參加過馬拉松長跑比賽。

  外媒曾評價錢永健:“他擁有世界上最美麗的大腦,不僅因為他能夠深入思考如何填補已知科學領域的空白,更因為他知道如何發現新問題。他挖掘得很深,理解問題又快,還擅長把問題的各部分統一起來看,發現新的研究工具,以此幫助其他科學家挖掘其他新問題。”獲得諾獎後,錢永健希望可以利用熒光蛋白幫助攻克癌症,因為他的父親就是死於癌症,令人遺憾的是,天妒天才,錢永健在有生之年未能實現這個願望。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嘉

  看看錢永健有多厲害

  錢永健20歲獲得化學物理學士學位並從哈佛畢業,接著前往劍橋大學深造,1977年獲得生理學博士學位。

  1981年,錢永健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這裡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錢永健1995年當選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錢永健獲得重要獎項包括: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1995年,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1995年,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1995年,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2002年,美國化學學會創新獎;2002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2004年,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以色列沃爾夫醫學獎。

  為何獲得諾獎

  上世紀60年代,在普林斯頓大學試驗所工作的科學家下村修在北美西海岸的水母中首次發現了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出綠色熒光的蛋白質,即綠色熒光蛋白(GFP)。下村一家花了數月時間,從海裏捕撈了約5萬隻、總計2.5噸的熒光水母,並從中純化了數百毫克熒光蛋白。不過,當時他並不覺得這種熒光蛋白除了好玩好看之外究竟能有什麼用。下村修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到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後,他的同事道格拉斯·普瑞舍對利用熒光蛋白做生物示蹤分子非常感興趣。歷經數年努力,他終於在1992年將GFP熒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出來(如今這種克隆工作可迅速完成)——但他的科研資金也恰好用完了,無奈之下只好把基因送給了其他幾個實驗室。

  其中兩個獲贈者,就是後來與下村修分享諾貝爾獎的錢永健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馬丁·沙爾菲,他們分別將普瑞舍克隆的基因轉進了其他生物中。

  錢永健則利用基因突變的方法對GFP做了改造,讓它發出的光更強也更穩定。此外,GFP原本只能發出綠光,而錢永健通過基因改造,衍生出各種顏色的熒光蛋白,為同時追蹤多種生物細胞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錢永健走出的這一步可以説是綠色熒光蛋白(CFP)開發歷程的“最後一步”。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下村修和沙爾菲研究的基礎上,讓人們理解了GFP發出熒光的機制,令在同一時間跟蹤多個不同生物學過程成為現實。最終,下村修、沙爾菲和錢永健分享了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利用熒光蛋白,人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基因工程將其與其他目標蛋白耦連,並借此觀察、跟蹤目標蛋白在細胞中隨發育過程或外界刺激的變化,甚至可以在活細胞、活體動物中觀察到一些分子的活性變化,讓熒光顯微技術得到巨大飛躍。在熒光蛋白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精確移除腫瘤。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