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讓信仰的光芒照亮新的長征

2016-09-04 21:47:53|來源:紅網|編輯:楊玉國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繼“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開展以後,中央電視臺也于九月的第一天,舉辦了“開學第一課”,以“先輩的旗幟”為主題,以獨特的視角,為全中國的孩子們講述了長征中的動人故事,贏得好評如潮。人們越來越相信,通過對長征的深入了解,就有一種循著夢想追求理想、循著信仰追求奮鬥的人生啟迪,就會獲得一生的使命。

  清代詩人張問陶有兩句詩:“人從虎豹叢中健,天在峰巒缺處明。”第一句是説,在險惡的環境中絕處逢生,第二句是説,縱使在最黑暗裏也透著一線光明。這兩句詩用來形容80年前的長征,再恰當不過。1996年,我作為一名青年記者參加了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重走長征路”活動,由於中途發病,導致嚴重的藥物中毒,留下了終生的後遺症,也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對長征的思考:長征,作為一種歷史奇跡,是凝重的歷史千年等待的結果。人類的歷史總是耐心地等待真理的勝利。100多年前的石達開也進行了西行長征,最後全軍覆沒,這是因為太平天國的將士們雖然有信仰,是建立在天國的光環上,實質還是套在自身生存的模子裏不可復出。而紅軍長征之所以成功,是紅軍將士突破了自身生存的局限,他們是被《共産黨宣言》所洗禮的一群,他們不再屬於自己,不再屬於生存的喘息和苦難,四萬萬勞苦大眾抗日的吼聲,對正義和平等的追求,放大了他們人生的定義域,他們就是被這樣的信仰照亮,變得戰無不勝,變得無堅不摧,最後能夠“三軍過後盡開顏”,擁抱陜北大地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20年後的今天,我的夢想是再走一次長征路。而且我也想探討一些這樣的問題,我們湖南人在長征中有一些怎樣的表現?湖湘文化在長征中有一些怎樣的影響?我們紅色文化該吸納長征精神的哪些元素?

  據文獻記載,當時在湖南境內,經過了三支長征隊伍。一支是毛澤東參加的中央主力紅軍,一支是賀龍、任弼時、關向應領導的紅二軍團,一支是蕭克、王震領導的紅六軍團。這三支隊伍經過湖南境內的9個市州48個縣市區。無疑,湖南人在長征的隊伍裏是中堅力量。他們大多出身於貧苦家庭,但也不乏錦心繡口的書生,他們有的人放棄了“鴉飛不過”的田産,有的人背叛了錦衣玉食的“自小熟悉的階級”,把“富貴閒人”的名頭還給了他們的祖父和父輩,毅然打著赤腳,或穿著草鞋,在中國最泥濘的山路上奔行。蔣介石命令軍閥圍追堵截,飛機和碉堡以恐怖的喧囂和頑固把他們逼仄,但他們不管不顧。紅軍長征在湖南留下了許多血與火的數字:在宜章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在道縣血戰湘江,八萬多將士僅剩下三萬多人。

  但長征確實如毛澤東所説,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以湖南人為例,可以看到長征到底宣示了什麼樣的力量。

  長征宣示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有人比喻,理想信念是一根紅薯藤,其他都是紅薯藤上長出的紅薯。拿毛澤東來説,他曾歷經坎坷,但他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在長征路上,他執著地拄著一根拐杖,點燃一支旱煙,思考紅軍的路怎麼走。一旦黨選擇了他,紅軍選擇了他,他的才華發揮到極致,用兵如神,四渡赤水成就了軍事史上的絢爛之筆。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70次申請入黨,在革命落入低谷時,夢想成真,北上抗日的宏圖大願讓他的長征路上充滿了傳奇。

  長征宣示了實事求是的力量。對於一隻盲目的船來説,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湘江血戰,碧綠的江面染成了血色,同時也宣告了左傾機會主義的破産。通道做出轉兵決定,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實事求是的勝利,從此長征有了方向感,直到遵義會議,我的黨和紅軍選出了實事求是的主心骨。

  長征還宣示了湖湘文化所強調的文化普及的力量。毛澤東曾經説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勝不了敵人的。當年的長征隊伍,平均年齡只有25歲,而徐特立當時已經是58歲了。在行軍途中,徐老從不騎馬,把從瑞金帶出和沿途蒐集到的100多本書馱在馬背上。他在前面戰士們的斗笠上寫滿了字,成為後面戰士的“活動識字板”。當部隊停下休息和宿營時,他要求戰士們以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他説,這樣學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檢視一支軍隊的壯大史,徐老重視文化的普及作用功不可沒。能徵善戰要靠文化作基礎,和平年代更離不開文化。長征留下來的人,大都成為我們黨寶貴的財富,而他們的文化底子,都是在長征行軍途中以這樣特別的方式打下的。我們這樣看待徐老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難道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嗎?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長征的艱苦卓絕,已成為了一個政黨、一支軍隊、一個國家和民族永遠的驕傲和記憶,而長征宣示的諸種力量,成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信仰是最主要的基因。冰心説,“我以為領略人生,要如滾針氈,用血肉之軀去遍挨遍嘗。離合悲歡,不盡其致時,覺不出生命的神秘和偉大。”苦難與輝煌,是辯證統一體。嬰兒的啼哭,緣于母腹的陣痛;輝煌的日出,緣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國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的成功,源頭在長征。長征以自身的艱苦卓絕,提供了磅薄的正能量。此時,我們再從文化的意義思索一下,湖湘文化的要義是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紅色文化的要義是堅定信仰,在困難時殺開一條血路,我們的心頭難道不通透敞亮嗎?

  今天我們正在進行許多有時代特點的新的長征。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一根根硬骨頭,仍然需要英勇善戰的長征精神。而打響扶貧攻堅戰,智力扶貧、文化扶貧是更高意義的解決問題之道。前方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記者,給我們發回一條條振奮人心的報道,無不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智者之勇,雷霆不移。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懷揣信仰,信仰的光芒就會照亮我們,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就一定會實現,我們每一個人在時代的坐標中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龔鵬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