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變成“燒錢季”該反思的是誰?
近日,有新生家長在網上曬出孩子上大學花費的帳單:不計學費,光采購各項入學用品就已花費數萬元。記者了解到,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電子産品如今已成為準大學生的開學“標配”,再加上一些生活用品,置辦齊全至少需要2萬元。有學生家長感慨:“開學季”簡直就是“燒錢季”。(見9月4日的央廣網)
大學“開學季”變成家長“燒錢季”,讓部分家長感覺到“傷不起”,但又無可奈何。這主要是由於孩子吃了這麼多年的苦,終於金榜題名,從而産生了“邀功心理”,護犢心切的父母也滋生了“犒賞心理”,於是,這兩者結合助長了非理性消費,卻不知這容易滋生孩子的攀比心理,又能怨誰呢?
時下,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舉目望去,很多獨生子女都在大手大腳。如有的上小學要穿名牌鞋子;有的上初中就花上千元辦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學聚會、過生日都要花上百元購物送禮等。小學、初中、高中如此,成了準大學生,自然也容易追求高消費了。
事實上,許多大學都在按照大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安排住宿。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就可以住“貴族樓”;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只能住“貧民窟”。如重慶某民辦高校曾把學生住宿設置為5個等級。頭等是別墅,第二等小洋樓……住宿等級不同收費不同,享受的服務待遇也不同。殊不知,這種做法,除了容易使貧困生産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以外,還容易滋生學生攀比的心理。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相互攀比,比住比穿比吃比玩,不利於培養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良好的美德;一些貧困生不甘心被貼上異類的身份標簽,往往會打起臉來充胖子,逼迫父母借債,也要住進“貴族樓”,從而直接加重了貧困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
其實,人與人是存在差異的,但這種差異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差異;否則,沒有平等的差異,往往會給人貼上“貧富”的身份標簽,對“貧窮人”造成傷害。大學生也不例外。試想,準大學生入學後,看到別的同學配備了“蘋果三件套”之類的學習用具,自己沒有,無疑是讓自己成了“貧困生”。因而,對該準大學生要求配備必須品,不能單一責怪孩子,應該理性對待,合理引導,切不可一棍子打死。真正應該做的是,家長要以身作則,帶頭垂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培養感恩之心,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事實上,上大學是在做學生,其目的是學習而不是享受。而要學習好,學習工具只要能夠用就行,不必一味地追求高檔、品牌。相反,有的購買高檔、品牌電腦,説是用於學習,多半用來上網聊天、打遊戲,浪費寶貴的青春。因而,準大學生要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要樹立節儉的傳統美德,倡導樸素的浪費觀,把主要精力用到學習上,而不是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伸手要這要那;否則,受傷害的不僅是父母,還有自己。(呂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