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關注“可持續發展”
——背後邏輯與中國經驗
9月4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中國浙江省會杭州正式拉開帷幕。中國作為本次峰會的主席國、東道主,廣邀發展中國家代表參會,使本次會議成為迄今發展中國家出席最多、代表性最強的一屆G20峰會。
除了受邀發展中國家眾多,本次峰會對發展問題的重視也達到了新高度,首次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在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 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希望杭州峰會能夠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峰會主題“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以及“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四大議題,也均與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峰會還將首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集體行動計劃,發起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合作倡議,以及探討推動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
G20作為領銜全球經濟治理頂層設計的國際交往平臺,在當前關注及強調發展議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相比初秋時節西子湖畔的淡粧濃抹、鶯歌燕舞,2016年以來的世界還很不太平。一方面,國際及區域“三股勢力”有所抬頭,恐怖襲擊此起彼伏,地緣政治衝突醞釀升級,全球民粹主義情緒升溫;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傾向日益加劇,多邊貿易體制受到衝擊。6月,英國脫歐公投在區域一體化“全球標杆”的歐盟真實上演,“一石激起千層浪”,標誌著區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浪潮遭遇了暫時性退潮。
上述地緣困境、衝突與反全球化“逆流”的背後,是世界經濟走勢的長期低迷、起伏不振,導致各國國內民生改善趨緩、國際競爭及摩擦加劇。2008年次貸危機、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雖然總體呈現“曲折前進、螺旋上升”的復蘇態勢,但擴張性政策空間壓縮、政策分化與博弈、增長新動能不足、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不斷考驗著全球復蘇的可持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指出,全球GDP增速已經連續5年低於長期均值3.7%(1990-2007年),甚至將當前的全球增長形勢形容為金融危機以來“最糟”。導致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在於,許多國家仍受危機“後遺症”影響,結構性改革推進滯後,私人或公共部門債務積壓、金融機構資産負債表受損等因素導致需求持續疲軟。例如,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銀行業在金融危機後並未及時進行系統性修復與調整,不良資産與經營風險持續累積,引發了市場對歐洲部分國家陷入主權債、銀行業雙重危機的擔憂。
危機“洗禮”後的G20及世界多數國家趨向認同,“發展才是硬道理”,可持續發展才是“王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積累了幾十年行之有效的發展經驗。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長,為低迷的世界經濟增添了“一抹亮色”,並以自身的成功實踐,樹立起全球包容性增長、可持續發展的“新標杆”。特別是在當前,中國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最新實踐探索,對各國早日走出困境,避免陷入拉加德所謂的“新平庸”(new mediocre),極具借鑒價值。
杭州峰會也為我國提供了與全球分享“可持續發展”中國方案、中國樣本、中國經驗的國際舞臺,以及發揮全球領導作用的歷史機遇。本次峰會主題所凸顯的“創新”、“聯動”、“包容”等理念,與中國“十三五”規劃發展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內在契合、異曲同工。在治理經濟內在“頑瘴固疾”、解決深層次矛盾、打破既定利益格局方面,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興未艾,“三去一降一補”穩步推進,從而啟動了中長期增長導向下經濟提質增效、全面轉型升級的有益探索。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推進中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以及“互聯網+”行動計劃等,不斷激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躍要素,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拉升國家長期增長潛力。在聯動發展方面,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奉獻了不同於美國排他性“兩洋戰略”(TPP、TTIP)的全球經貿一體化新選項,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望提速。在包容發展方面,中國黨和政府向最後的絕對貧困宣戰,“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的努力,將為全球減貧事業帶來巨大的示範效應。(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