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英語課”成功焦慮裹挾下的“減負困境”
開學沒幾天,江蘇南京市有家長就反映,孩子所在的學校一年級沒有開英語課。當地教育部門回復,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不作要求,三年級正式上課。不過,家長們還是“很著急”。(9月5日《京華時報》)
作家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這句話,在許多家長那裏,演化成了“應試要趁早”——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功利鏈條,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學,為了讓孩子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些家長使出了渾身解數。“開小灶”補課尚且不能夠滿足家長的需要,“無英語課”顯然進一步拉大了家長的成功焦慮。
教育競爭,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和社會資本的比拼。那些擁有豐厚物質財富和強大資源配置能力的有錢人,出國留學為孩子們提供了另外一條出路;那些缺乏物質財富和社會資本的農村家庭和城市底層,“寒門難出貴子”難免會影響他們對讀書的價值認同。對於夾在這二者中間的大多數老百姓來説,教育直接關係到孩子將來的社會分層,直接影響到一個家庭未來的生活品質。
為了在社會分層中“爭上游”,孩子們不得不在教育競爭中卯足了勁頭。“上的大學越好,找的工作越好”,導致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重心逐漸下移,許多孩子在焦慮的家長的鞭策下奮不顧身地往前衝。教育作為“生活的過程”,已經異化成為“將來生活的預備”。在“輸不起”的家長面前,任何可能落後於他人的教育舉措,都會引發他們的成功焦慮。
小學一年級“無英語課”並沒有違規,卻讓家長們“很著急”,為何?別人的孩子已經學會跑了,自己的孩子卻還在學走路,如果“輸在起跑線上”,會不會在教育競爭中敗下陣來?在“囚徒困境”的裹挾下,激烈的教育競爭和匱乏的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扭曲了一些家長的是非觀和價值觀。習慣“揠苗助長”的他們,對“無英語課”的後果頗為擔憂。
許多家長對英語課如此在意,並非他們對英語愛得深沉,而是學習英語可以給他們帶來好處。南京市一所小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有將近六成的學生在校外補習英語,為的就是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小升初考試中獲得橄欖枝。教育競爭是一個系統工程,每門課都不能掉以輕心;儘管小學一二年級英語課的教學品質有些不盡如人意,“無英語課”卻讓家長們更加焦慮。
從公共的價值理性的角度來説,小學低年級不適宜過早開設英語課;從個體的工具理性的角度出發,早一點學英語,有助於入讀一個好學校。在功利和算計的驅使下,孩子們身不由己地被捆綁在應試教育的流水線; 正是因為操之過急的學英語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給孩子們“減負”的“無英語課”才顯得突兀和另類。(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