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64.3%受訪者表示身邊“空巢青年”多
原標題:調查:64.3%受訪者表示身邊“空巢青年”多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董海軍認為,對年輕人來説,剛畢業未婚,“空巢”的狀態是普遍而正常的,不應該給他們打上標簽。“空巢”的狀態並不一定就會導致年輕人社交圈狹窄、孤獨感強等問題,這從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年輕人畢業之後結婚之前自己居住,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對於感覺孤獨、苦悶的獨居年輕人,要尋求適當方式排解不良情緒,比如跟朋友傾訴、做心理諮詢進行疏導、參加一些社會工作。
--------------------------------------------------------
“空巢青年”正成為社會議論的熱詞。“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的年輕人。他們有些背井離鄉,獨自在外打拼,與親朋好友聯繫減弱,成為一個個孤島。大城市的繁華和生存壓力則讓他們顯得更加孤獨和艱辛。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空巢青年“只是一個人生階段,無需過度渲染他們生活的悲情色彩。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託(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55.1%的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既是一種居住狀態也是一種心態。對於幫助“空巢青年”改善生活狀態,64.4%的受訪者贊同多發展興趣、公益導向的社會組織,鼓勵年輕人參與。
63.6%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的苦悶並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理解
今年30歲的郭豐(化名)在武漢從事電梯銷售及安裝生意,和家人長期分開。一個人在武漢租房住,他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是湊合。“吃飯一般在街頭館子或叫外賣解決,租住的屋子能滿足基本需求就夠了,忙起來就更不講究了”。郭豐有一個3歲的女兒,從出生起就一直放在老家,由妻子和岳母照顧,父女相聚的時間很少。
在北京某生物製劑企業工作的曹芳(化名)是一名28歲的女孩。2011年,她與大學男友一起到北京工作,但是不到一年,兩人就分手了,此後她單身到現在。隨著收入的提升,曹芳換到了居住條件更好、交通更便利的小區居住,一直與人合租。她表示,儘管與人合租有所不便,但是“最起碼下班後回來能感覺到一點人氣,不然真是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和呼吸了”。
本次調查中,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回答非常多和比較多的受訪者分別佔14.5%和49.8%,7.9%的受訪者回答少,26.7%的受訪者回答一般。
“空巢青年”面臨哪些困境?調查顯示,缺乏感情寄託(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其他還包括:生活拮據窘迫(49.5%)、社交圈子窄(48.1%)、缺少照顧和關愛(41.9%)、作息混亂(39.6%)、娛樂生活貧乏(33.2%)、上升通道受阻(12.9%)等。
目前,網上有不少描述“空巢青年”的帖子和新聞。然而,調查中,63.6%的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理解。
“很多人知道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辛苦,但是那種在生活各種細節中被孤獨傷到的感覺,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在深圳工作的邢志彬對記者説,他的朋友並不算少,父母對自己也很關心,但是他私下裏並沒有在人前那麼陽光快樂。“很多年輕人都提醒自己要獨立堅強,對家裏也習慣了報喜不報憂。即使我們都有親友、同事、同學,有些苦處和落寞還是只能自己吞咽,尤其是單身青年”。
55.1%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既是一種居住狀態也是一種心態
當下,大多數人對“空巢青年”生活的印象都比較負面,年輕人遇到的一些生活和心理困境也被很大程度上歸因為這種生活狀態。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董海軍表示,並不認同“空巢青年”的提法。“對年輕人來説,剛畢業未婚,這種狀態是普遍而正常的,不應該給他們打上標簽。”董海軍指出,“空巢”的狀態並不一定就會導致年輕人社交圈的狹窄、孤獨感強等問題,這從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年輕人畢業之後結婚之前自己居住,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家對他們來説還是一個港灣,而且他們同時可以擁有自己的社交圈。一些跟父母同住的人,社交圈也可能因為受到父母的限制而狹小”。
調查顯示,28.2%的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主要是一種心態,12.1%的受訪者認為主要是一種居住狀態,55.1%的受訪者認為二者都有,4.6%的受訪者回答不好説。
值得注意的是,49.2%的受訪者發現享受獨居狀態的年輕人多,27.2%的受訪者發現這樣的年輕人少,23.6%的受訪者回答不好説。
曹芳表示,接受採訪以前,她並不知道還有“空巢青年”這個名詞。事實上,除了自己在家的時間感覺孤獨,還有感情問題繞不過去,大部分時候她都生活得比較平靜,不覺得自己需要被過度關注。“我下班後有時會跟同事聚餐、逛街、看電影,週末會有一天看書或者工作,假期經常會出遊。這樣的日子過了差不多4年,也沒覺得有多鬱悶或者難捱”。
關於合租的生活,曹芳表示與目前的室友合租一年多了,她只知道對方的姓名和微信,其他如來自何處、做什麼工作、興趣愛好等一無所知。“就是住在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大家不約而同保持著距離,除了交房租水電的時候,也就剛好碰面時打個招呼”。
調查顯示,33.7%的受訪者發現不願意與合租室友交流的年輕人多,回答非常多和比較多的受訪者分別佔5.3%和28.4% ,21.5%的受訪者感覺這樣的年輕人少,41.3%的受訪者回答一般。
關於年輕人不願意與合租室友交流的原因,對不知底細的人戒備心重(25.3%)被認為是最大原因,其次是共同話題少(21.8%),其他還包括見面機會少(13.5%),單純的合租關係更方便(13.1%),害羞或不知道怎麼打開局面(10.9%),工作太辛苦,回家不想講話(8.6%),不喜歡被打擾(6.3%)等。
64.4%受訪者鼓勵年輕人參與興趣、公益導向的社會組織
郭豐雖然對目前的“空巢”狀態有些無奈,但是他感覺“還是有奔頭的”。“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家裏條件也在改善,心裏寬慰不少”。每天和家人的電話或視頻是他一天中最舒心的時刻:“聽著女兒在那邊叫‘爸爸’,心都要化了,也不累了。”郭豐説,他希望能夠把生意做大,用這些年掙的錢回去再做個生意。“長期這樣也不是辦法,一家人還是要在一起的”。
曹芳對記者説,家人一直催她回家發展和結婚,但是她在老家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難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雖然有時候會感覺到孤單,但是工作還算順心,收入養活自己完全沒問題,就先這樣過著吧,遇到合適的人再説”。曹芳説。
對於幫助“空巢青年”排解孤獨感,64.4%的受訪者希望多發展興趣、公益導向的社會組織,鼓勵年輕人參與。
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空巢青年”擺脫困境?調查中,55.2%的受訪者建議“空巢青年”主動為自己尋找生活樂趣;44.4%的受訪者希望平衡區域發展,減少背井離鄉的現象;40.9%的受訪者希望降低年輕人的生活成本;35.7%的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應該主動交際;34.5%的受訪者建議家人多關心和支持“空巢青年”;18.3%的受訪者建議商家多推出適合獨居者的衣食住行用品和模式。
董海軍建議,社會層面、公司、親友對於“空巢青年”要多加關心。感覺孤獨、苦悶的獨居年輕人也要尋求適當方式排解不良情緒,比如跟朋友傾訴,做心理諮詢進行疏導,參加一些社會工作。
受訪者中,35.2%的人租房居住。
受訪者年齡分佈為:00後佔0.2%,90後佔20.1%,80後佔55.5%,70後佔18.2%,60後佔 5.2%。(記者 周易 實習生 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