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緬甸持久和平之路依然曲折漫長

2016-09-06 15:14:1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9月3日中午,緬甸具有歷史意義的“21世紀彬龍會議”首次會議成功閉幕,為期3天半的和平大會旨在促進民族和解,實現國家和平。然而,一次會議無法解決緬甸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難以實現持久和平。

  這次和平大會的名字有何歷史淵源?1947年2月12日,緬甸獨立運動領袖、國父昂山將軍等人與撣族、克欽族以及欽族領導人,在緬甸北部撣邦小鎮彬龍簽署著名的《彬龍協議》。在協議基礎上,緬甸1947年制訂憲法,憲法規定民族邦擁有自己的憲法、立法機關,撣邦和克欽邦在緬甸獨立10年後可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這些條款如今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彬龍協議》確是功不可沒:團結多民族建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這是緬甸最重要的任務。不過,協議和1947年憲法暫時解決了獨立建國問題,但由於歷史積怨太多,緬族和諸多少數民族間的矛盾並未消除,反而因為這些特殊“照顧”政策而滋長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分離傾向。加之,1948年初緬甸獨立後,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權益採取收回、削弱的政策,更加激化雙方矛盾。因此,幾十個少數民族各自組織地方武裝(民地武),反抗中央政府,內戰至今未熄。民盟政府今年3月30日宣誓就職,昂山素季出任國務資政、總統府部長、民族和解與和平中心等要職,繼承其父昂山將軍遺志和1947年“彬龍會議”精神,重點解決民族問題,旨在實現國家持久和平,完成其父32歲遇刺時而未竟的夙願。對於緬甸民族和解事業和昂山家族的密切關係,真可謂是“上陣父女兵”。

  “21世紀彬龍會議”有幾個之最?之最之一:會議規模創了緬甸歷屆和平會議之最,約1600名各方代表出席首日開幕式。而且,與會國內外代表的級別也創了歷史之最。緬甸總統吳廷覺、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人民院議長吳溫敏、民族院議長吳曼溫凱丹等高官和諸多少數民族領導人出席,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中國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孫國祥應邀出席。之最之二:這次全國性和平大會,出席的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最多——17支,是歷次有關和平地談判、會議中最多的。之最之三:這次會議儘管準備倉促,但緬甸這麼大的和平大會尚屬首次,這麼大規模的大會開了3天半,共有70多名代表發言,也創了緬甸歷史之最。之最之四:昂山素季參政28年以來,首次主導國家和平進程,她親自出席開幕式和閉幕式,併發表兩次講話。她説,為了取得遲到的和平,我們要進行討論、協商,需要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框架,只有取得持久和平,國家才能發展。昂山素季在未來5年的施政生涯中,在民族和解與國家和平方面,如果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望取得與昂山將軍不相上下的歷史功績。

  會議主要成果有哪些?因為這是“21世紀彬龍會議”的首次會議,不能期望其取得重大而具體的歷史性突破成果。這次和平大會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民族和解氣氛,推動各方交流,讓各方陳述觀點和各自訴求,然後匯總各方觀點,為日後協商做基礎。諸多少數民族的訴求儘管五花八門,但基本的共同點是希望通過談判乃至修憲方式,大幅擴大地方自治權。而且,這次大會之後,將舉行全國性政治對話。“21世紀彬龍會議”計劃6個月舉行一次,一步步解決問題,照此延續,希望在2019年或2020年時,緬甸全國實現完全和平。

  筆者長期研究緬甸問題,對緬甸民族矛盾的複雜性、武裝衝突的難解性,有深刻的認識,對5年左右時間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持久和平,持謹慎樂觀態度,甚至覺得似乎不太可能。

  原因之一:和平大會前夕,政府軍與撣邦、克欽邦、克倫邦等地的多支武裝仍發生衝突。屋內談和平,屋外在打仗,這是和平大會最大的陰影。

  原因之二:昂山素季非常希望的“會議的全麵包容性”未能實現,政府確認的21支“民地武”中,17支與會、1支派遣觀察員出席。由於未與政府軍在參會條件上談妥,果敢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軍3支武裝並未參會,而這幾支武裝與政府軍衝突非常激烈。而且,會議開始時再度“橫生枝節”,8月30日,佤邦代表領到的不是正式代表的觀察員身份識別牌,而且,佤邦始終無法向大會組織方求證到發言順序和何時發言。因此,代佤邦表團在參加完大會開幕式會議後,懸即離場,政府方面接連解釋和道歉。而掌管佤邦的佤邦聯合軍擁兵3萬左右,是緬甸最大“民地武”,其他中小“民地武”擔心,連最大的武裝都受到如此待遇,他們以後在談判中是否會遇到類似窘境?權益如何得到保障?

  原因之三:民族問題的徹底解決,民族和解的徹底實現,持久和平的締造,涉及修改憲法和國家體制,涉及少數民族控制區豐富資源收益的分配,少數民族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的投入,“民地武”軍事整編及人員分流,禁毒與打擊跨國犯罪等諸多難題,過去近70年沒有解決,民盟政府5年任期要解決之,難度可想而知。(宋清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副研究員、環孟加拉灣研究室主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