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科考專家紅其拉甫口岸暢談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

2016-09-07 20:52:0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圖片默認標題

被皚皚白雪環抱的中巴紅其拉甫口岸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中國巴基斯坦邊界的紅其拉甫口岸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支。探尋絲路密碼•溯源中華文明 —— 2016絲綢之路綜合科考隊7日來到紅其拉甫,隊內專家紛紛表示,通過這條道路,使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今天的人們應當繼承歷史上漢唐等光輝的時代。此外,大一統觀念被新疆等中國各個邊疆區的古代居民普遍接受,這是2000多年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發展的文化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表示,通過這個口岸的巴基斯坦方向,過去有外來文明影響了中國文化,而後中國文化又改造了這種外來文明的若干形式,使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漢代人有“宜西北萬里”的説法,可見當時的人非常關注西北,可以説從漢武帝到司馬遷都是如此。通過這個口岸的交通體現了中國古代以來在中外交往中的寬闊胸懷和文化氣度,今天的人們應當繼承我們中國歷史上漢唐等非常光輝的時代。

圖片默認標題

從巴基斯坦一側看紅其拉甫口岸國門 攝影:黎萌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穆桂金説,看到這個翻越達坂的地形,它是通往巴基斯坦的。過去它雖然不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通道,但現在已經是了。我們這一邊通行條件還不錯,但巴方那邊是一個深切下去的谷地,通行條件不太好,所以在過去沒有大規模的商旅。現在的中巴公路為中巴友誼做了很大貢獻,這説明科技的發展為道路的暢通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説明道路是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變遷的。這條道路可能還會有新的提升,這就會把世界變得更小,溝通更容易。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舒憲表示説,站在中巴的國門,想起了歷代的統治者向崑崙眺望的景象。秦始皇那麼厲害就到了隴西;漢武帝派了張騫來,他自己沒來;隋煬帝是走的最遠的,到了武威,距離這裡大約3000公里。統治者們主要看到的是黃河源頭,就是國家的命脈來自崑崙山。我們走了一路,我一直在問,崑崙崑崙,喀喇崑崙在哪?現在,6000米海拔的喀喇崑崙就在眼前,所以我非常激動。喀喇崑崙的南邊,是印度河流域,西面是阿姆河流域。所謂的萬山之祖,萬水之源,如今可以理解為歐亞大陸三大古文明的交匯之處,崑崙是世界意義的聖山。

圖片默認標題

中巴公路穿過國門向巴基斯坦延伸 攝影:黎萌

  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説,我們站的位置是中巴國門處,但實際上在古代這裡是暢通的。現在看來,我們在中國的考古發現,已經發現西域傳到中國的有金銀器、玻璃器,還有香料,青金石等,這些外來的東西傳入了中國。中國也向外面輸送了絲綢等。通過這些活動,東西方人民之間有了了解。所以這條通道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中西方的對話之路。也就是通過這條道路,使東西方文明交匯融合,最後使人類共同前進。

  新疆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賈叢江認為,這條路今天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交通線,其實古代它也是絲綢之路的一條支線,通往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河流域。《漢書》裏記載的罽賓,説的就是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還有一個地名叫懸度,是漢語取其意譯,也應該就在罽賓附近。所以現在看,從古到今,它一直在發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絲綢之路既有物質交流,也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我們可能更多關注的是內地運往世界各地的絲綢這樣的物質,我們還應關注中原文化的傳遞。中國文化留給後人的不是宗教等通過古代文書而被後人關注的這些東西,中原文化實際是帶來了先進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這是無形的。還有政治文化,尤其是制度精神,比如官制。其實像新疆這裡,古代一直沿用了中國內地的官制。又比如,大一統觀念被新疆等中國各個邊疆區的古代居民普遍接受,這是2000多年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發展的文化基礎。

圖片默認標題

國門中方一側的公路和雪山 攝影:黎萌

  中央民族大學考古學系主任肖小勇表示,這裡是這次崑崙•河源道科考的第四個邊防站和山口,我有兩點感想,一是每個邊防站扼守的就是一個關口,我們新疆管這樣的地方叫達坂,達坂我理解就是一個可以通過去的地方。第二個感想是,這次科考到此就不能再往前了,這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將來有朝一日,我們從這個關口下到另外一邊,繼續我們的科考,真正地把這條路走通。另外我想補充的是,從這些通道裏,我們可以感覺到這裡的環境是寬且平緩,河谷中有草地,所以這些通道不光是商旅,我覺得更多的也應該是在古代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特別遊牧民遷徙的通道。

圖片默認標題

國門巴方一側的雪山 攝影:黎萌

  探尋絲路密碼•溯源中華文明 —— 2016絲綢之路綜合科考活動於2016年9月1日正式啟動。本次科考活動為期10天,旨在對崑崙以及與崑崙有密切關聯的河源文化等進行更科學的梳理分析,這也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綜合田野科考。

圖片默認標題

兩名巴基斯坦遊客在口岸巴方一側自拍留影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