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G20結構性改革建立新坐標

2016-09-07 18:51:53|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玉國

 【G20峰會看點】

  光明日報杭州9月6日電(光明日報記者 馮蕾 陳恒 趙明昊 劉坤)G20杭州峰會已經落幕,取得的豐碩成果正在激活世界經濟的河流。

  備受世界關注的結構性改革因為此次杭州峰會而有了新的坐標係——並非空談,不只是承諾,而是在“量化框架”和“指標體系”上有了實質性突破。這是在中國的引領之下,二十國集團(G20)以及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目標的根本之策。

  杭州峰會力圖探尋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以新思路拓展世界經濟發展的邊界。

中國引領:G20結構性改革建立新坐標

中國引領:G20結構性改革建立新坐標

製圖:盧重光

中國引領:G20結構性改革建立新坐標

製圖:盧重光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閉幕辭所言,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的風險和挑戰,需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運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等多種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風險防範和應對,也要挖掘中長期增長潛力;既要保持總需求力度,也要改善供給品質。這將向國際社會傳遞二十國集團成員共促全球經濟增長的積極信號,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治理思維的突破——謀遠慮 解近憂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八年,全球GDP平均增速僅為3.5%,低於危機前五年1.6個百分點。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産能過剩已成為全球性難題……在一些發達國家嚴重依賴量化寬鬆等貨幣政策刺激的當前,G20杭州峰會重要成果《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強調,結構性改革是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與宏觀經濟政策一併使用時,能夠提振信心、促進需求和增長。

  對此,印度中國研究所副主任鄭嘉賓認為,一段時期以來,全球經濟結構性改革步伐緩慢,但在這一點上,中國是先行者。一個擺脫了舊增長模式、創新發展的中國,將為世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探出“新路”。

  結構性改革的“中國方案”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並取得了積極成效——河北,中國鋼鐵大省,截至8月底,約累計壓減煉鐵産能671萬噸、煉鋼産能493萬噸,分別佔國家下達任務的64.6%和60.1%;在産煤大省山西,1至5月,煤炭産量比去年同期減少4131萬噸,下降11.1%。

  為加快去産能進度,中國明確“完不成的進度”要嚴格問責;為保障資金用在“刀刃”上,重點加強使用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對於出現逃廢債的情形,相關部門正在建立“黑名單”,進行聯合懲戒……攻堅克難,突顯了中國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謀遠慮,方能解近憂。“中國的結構性改革是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思維的一大貢獻。” 2016年中國B20特別顧問羅伯特·米林説。

  量化指標的開創——既致知 則篤行

  “量化框架”“指標體系”,是《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的重要突破。

  下一步,G20將通過建立指標體系,更好地評估和監測G20成員在結構性改革方面的進展和成效,以此增強各國結構性改革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從2017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每兩年準備一份技術報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G20衡量過度外部失衡的參考性指南》起草的《可持續性報告更新》保持同步。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量化指標將注重“反映各國國情”。其中明確指出,並非所有國家都會同時在所有優先領域開展改革。指標將以“儀錶板”方式呈現,但其意圖並非用於跨國比較,而是展示各成員在國別層面的進展。

  既致知,則篤行。以量化指標推進改革,中國正在積極探索——

  圍繞推進去産能,中國明確,今年壓減粗鋼産能45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産能2.5億噸以上的任務目標。圍繞推進減排,中國積極兌現巴黎氣候大會上的減排承諾,各項任務正在細化分解。國家發改委向各省下達“十三五”節能減排任務……

  聯動共享的鞏固——同其心 一其力

  本次峰會凸顯了“聯動共享”的全球治理思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提出:“我們將創新經濟增長理念和政策,財政、貨幣和結構性改革政策相互配合,經濟、勞動、就業和社會政策保持一致,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並重,短期政策與中長期政策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共進。”

  在具體政策協調上,公報明確:“我們將仔細制定、清晰溝通我們在宏觀經濟和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減少政策的不確定性,將負面溢出效應降至最低,並增加透明度。”

  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從側重短期政策向短中長期政策並重轉型——二十國集團的發展關乎所有成員切身利益,也牽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二十國集團不僅屬於二十個成員,也屬於全世界。

  同其心,一其力。從杭州出發,各國攜手同行,世界經濟必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07日 05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