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展議題推動東亞區域合作走向深入

2016-09-09 16:12:01|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9月6-9日,東亞地區系列峰會將在老撾召開,李克強總理將出席峰會並正式訪問老撾。地區國家高度關注中國如何看待當前的地區經濟與安全關係,關心中國的解決方案,也希望與中國交換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今年的系列會議比往年提前了兩個月,也正好符合地區國家的緊迫要求,相信能看得更深、談得更遠。

  在這次會上,域內國家可能普遍關心三個問題,即安全條件弱化會不會拖累經濟發展,在安全條件弱化的情況下還能不能推進地區合作,以及經濟發展與地區合作能不能反過來優化地區安全條件,核心關切是擔心失去經濟發展的大好環境。至於參會的域外國家,相信它們更關注安全環境的變化能否推動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會將地區合作與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對此,地區國家要搞清其中的對應關係,防止出現戰略錯配,殃及自身發展。

  環顧我國周邊,除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外,都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按照某些研究的觀點,韓、新也屬新興市場陣營,那麼我國周邊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G7成員)。因此,東亞地區合作的核心要義毫無疑問是經濟發展,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平順和擺正安全與發展的關係。

  安全與發展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是一個常問常新的話題。僅從過去近三十年東亞地區合作的歷程來看,就曾經歷過多次反復。本世紀初,這個問題曾一度得到過比較不錯的解決,各方關係相對舒適,大家集中精力搞發展,東亞地區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又實現了一波增長高潮。就在這段時間內,整個東亞地區在全球的影響力迅速提升,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東盟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六,一體化進程接連取得突破;東南亞地區的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在國際投資市場上展露苗頭,經濟開始加速,社會環境明顯改善;東亞地區週邊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再遠一些的巴西和部分非洲國家,也享受了“東亞增長紅利”。這些都得益於高速發展的地區經濟和舒適的安全環境。

  但近幾年來,東亞地區合作明顯遇到了問題,有各種內外因素分析,但主要可能是地區國家在對外政策上出現了三種錯配。一是安全與發展的錯配。顯然,一些域內國家對當前東亞地區的安全形勢産生了誤判,錯將安全至於發展之上,在安全上投入過多,很可能將錯過大好發展時機,拖累經濟與社會發展。二是域內與域外的錯配。一些國家忽視自己在域內的戰略利益和形象,轉而同域外國家的利益相對接,或者“以外打內”,認定“近鄰不如遠親”,希望能換來更好的域內生存環境,但實際上它的很多“遠鄰”正加緊在本地區尋找發展機會。三是條件與手段的錯配。一些國家忘了自己所處的時空位置、發展階段,忽視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特有規律,盲目選擇“先進”發展模式,陷入西方大國處理地區和國際關係的套路,難以自拔。

  再看全球,東亞地區的這些問題並不是獨有的。在中東、歐亞和拉美地區,也存在類似的地區關係模式和類似的根源,東亞地區國家對此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是本地區最大國家,是地區安全秩序的堅定維護者,是經濟發展的堅定推動者,也是地區合作的積極倡導者。當前,東亞地區大局仍然穩定可控,未來中國仍將對地區經濟合作和安全抱有堅定信心,一如既往推進東亞區域一體化,深化同東盟的合作關係。為應對當前出現的種種問題,中國可積極倡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講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對許多地區中小國家而言,目前是個重要關口。如果在發展與安全之間選錯了方向,可能引致極為不利的外部發展環境。東亞地區多數國家仍有發展的潛力,還需要一個穩定的十年。

  二是推進地區實現“積極合作”。地區合作有“消極合作”和“積極合作”兩種方式。“消極合作”指的是通過消除既有障礙、便利流通,推動地區經濟增長,並不是貶義。典型的合作方式是消除關稅壁壘,拉動貿易。“積極合作”指的是既要消除既有障礙,也要在制度層面進行創新,把握話語權,挖掘結構性動力。典型的合作方式制定規則和標準,收穫制度性紅利。東亞地區合作的上一個十年是建立在“消極合作”基礎上的,未來要著力推動“積極合作”。

  三是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不管地區形勢如何發展,人文交流永遠是割不斷的。當前,中國與東盟各領域人文交流正在全方位展開,各類文化産業合作方興未艾,人文交流正在成為拉近中國東盟關係的一個重要紐帶。李克強總理也將在中國東盟開展對話25週年紀念峰會上全面回顧雙方關係發展成就,倡議在鞏固和深化政治安全和經貿合作同時,以教育和旅遊為優先方向,將人文交流打造為雙方關係新支柱,為雙方合作注入新動力。(韓立群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