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鄱陽湖為何快速“消瘦”

2016-09-09 10:07:45|來源:光明網|編輯:王瑞芳

  9月7日17時,鄱陽湖湖口水文站水位為13.94米,比前一天下降0.27米;星子站水位也較前一天下降了0.3米,低於歷史同期一米多。水位下降如此之快,緣于鄱陽湖不斷向長江補水。(9月8日江西日報)

  湖光瀲艷,山色空蒙。曾為白鶴世界與水鳥天堂的鄱陽湖,如今卻是一月“清減”了三分之一。據江西省水文部門推算,鄱陽湖水域面積由8月5日的3530平方公里減至9月6日的2380平方公里,減小1150平方公里,縮水近三分之一。湖區容積減少近130億立方米,累計補給長江水量達216億立方米。

  7月大澇,9月大旱——2016年的鄱陽湖總歸有點讓人擔心。水域面積大減,説起來無非兩個道理:一是今年降水偏少,二是補給長江偏多。如此一來,鄱陽湖生態鏈條上的萬事萬物,恐怕都要面臨湖水減少帶來的“蝴蝶效應”。湖泊、濕地,是地球的心肺。如果乾涸的大湖大河成為常態,大自然的連鎖反應遲早會兌現為生態危機。

  城市看海,已成常態。比如今年武漢漬水圍城,乃至成為舉國關注的公共事件,肇因固然很多,其中之一的主因便是湖泊失守。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50年來,武漢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武漢中心城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個湖泊如今僅存38個,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1987年時武漢的湖泊面積是370.97平方公里,2001年是336.50平方公里,到2013年時,只剩下264.73平方公里。二十多年間,湖泊面積減少近三分之一。市民調侃,在這樣的地方居住,結婚標配得有船。是啊,蓄水的洼地成了城區、聯通江海的湖泊成了回填之地,一旦大雨來襲,水還能往哪兒去?

  眼下的鄱陽湖只是“消瘦”了,還並非到達“骨瘦如柴”的地步,也許離生命危險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湖泊也好,濕地也罷,這方水土,除了採菱養藕,似乎是最沒有性價比的。那些水天一色裏的動物,城市裏的動物園裏似乎也不缺。於是,靠近城市的那一面面湖水,在地方規劃與設計者眼裏,簡直就是閒置的金燦燦的財政收入。

  應急防洪只是“急”,生態修繕才是“遠”。過度開發的湖泊、淪為交易的湖泊,遲早會伺機向水泥森林的城市報復。鄱陽湖的水,長江的水,似乎還未曾成為飽含痛感的眼淚,但,身邊的因果關係與生態事件,已經揭開了水系紊亂的禍事之蓋頭。共識何時才能成為走心的行動呢——保護賴以生息的湖泊,是人命關天的事,亦是一本萬利的事。(鄧海建)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