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遵義:婁山關村攻下脫貧“婁山關”
婁山關村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一條街。新華網 陳俊松 攝
新華網遵義9月9日電(陳俊松)婁山關據天險,素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81年前,紅軍在此擊潰敵軍四個軍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1935年2月28日 ,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寫下了著名的《憶秦娥·婁山關》,名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即出於此。
在婁山關,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的石刻。新華網 陳俊松 攝
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村就在婁山關腳下。一條乾淨的柏油路從村中穿過,兩旁多是“白墻黑瓦”的三層黔北民居,一些年紀稍長的村民三三兩兩坐在門前的藤椅上聊天。青山、白霧、民居,構成一幅寫意的新農村畫卷。
10年前,婁山關村還戴著“國家扶貧開發一類重點村”的帽子,而到2014年,該村人均年收入已達1.4萬元。從一貧如洗到小康示範村,婁山關村的脫貧之路步履鏗鏘。
74歲的李壽倫大爺在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網 陳俊松 攝
記者在採訪時,74歲的李壽倫大爺指著自己的藤椅説:“自己家編的,用了20幾年了,內行人才知道好!”
讓大爺自豪的藤編是婁山關村“金字招牌”之一,已有上百年曆史,農閒的時候,大多數村民都從事藤編生産。2004年,村民組建群眾合作經濟組織婁山關藤編協會,現有藤編農戶64家,會員64名。
據了解,協會聯繫原材料和客戶,獲得訂單後,把訂單分包給會員和家庭作坊。若藤編技術高、速度快,每個村民一天就可以掙120元,這在當地並不算是低收入。
馬毅是一名心靈手巧的藤編藝人,也是貴州省100名鄉土創業的能工巧匠。在他手裏,垃圾桶能長成“呆萌”的貓頭鷹,竹籃也可是天鵝的“身形”。
“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很不錯,旅遊也發展起來,但沒有相關的産業。所以我想把在外面學到的藤編手藝帶回來。”馬毅在廣東的傢具廠打工多年,累計豐富的技術和經驗。2009年,他辭去職位,返鄉創立了毅豐藤藝製品有限公司。
2015年,馬毅的公司銷售超過400萬元,帶動了多位附近村民的就近就業。
除編藤外,婁山關還有其他“支柱産業”。隨著交通的日益便利,重慶主城區到婁山關村只有2小時車程。一到夏天,重慶化身“火爐”,婁山關村仍舒爽,避暑資源的“供需”形成對接,大量重慶人夏季到婁山關村避暑。
“僅我們村,今年夏天接待的避暑人次就達一萬。”婁山關村村委會工作人員陳正偉説,許多重慶人並非來短暫旅遊,而是一住就一兩個月。
事實上,婁山關村的鄉村旅館名聲頗盛。早在2009年,村裏就成立了鄉村旅遊協會,發展旅遊産業。陳正偉説,每年夏天避暑高峰期,許多村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會專門返鄉,幫忙照顧客人。
因遊客絡繹不絕,夏季客房供不應求,婁山關村的鄉村旅館也多了起來。陳正偉隨手指著對面的一棟民居説,他家有10間標間,能住20人,“每人每個月包食宿收費1500元,算算看,他掙得可不少!”
為了讓接待遊客更有品質,婁山關村幾年前就開始不斷進行民居“標準化”改造。記者走訪的藤編聚集的那條街,就是今年改造完工的,其中政府出資60%。
傳統藤編新法子賣、“重慶後花園”越來越漂亮,加上紅色資源的吸引力,10餘年,婁山關村攻下了脫貧“婁山關”。接下來,還需邁步從頭越,尋找優勢資源,在新時期攻打更險、更高“雄關”。
相關閱讀:
【網絡媒體走轉改】脫貧“長征”路上的“貴州樣本”
80餘年前,紅軍長征從湖南進入貴州。紅軍的腳印遍佈了貴州68個縣區,中國革命在遵義迎來生死攸關的轉折,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突破圍追堵截…… >>
【網絡媒體走轉改】黎平,民俗文化旅遊“因寨制宜”
説起黎平,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裡曾召開著名的“黎平會議”,紅軍採用了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轉兵黔北,開啟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