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四川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加油總驛站 各族人民為長征勝利貢獻重大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0日訊(記者 陳淋)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轉戰和停留、途經和活動區域近70個縣,歷時一年零八個月。作為紅軍長征從南向北的橋梁和中轉基地,四川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加油的總驛站,四川各族人民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9月10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主辦、中央黨史研究室指導,四川省網信辦承辦,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局等單位協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四川站)在成都正式啟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重走長征路,回顧80年前紅軍長征在四川的光輝歷史,重溫長征精神,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便一定能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決勝全面小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四川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紅英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回顧歷史:
紅軍長征在四川閃耀著7大特點
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悲壯的英雄史詩,也是我國革命戰略重心轉移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紅軍長征在四川的歷史是其中最耀眼的燦爛篇章。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紅英介紹,1935年1月,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從貴州進入四川古藺。之後,紅四方面軍為策應紅一方面軍,也于4月西渡嘉陵江開始長征。兩軍于6月在懋功實現會師。紅一方面軍于9月離開四川先行北上。1936年5月,紅二、紅六軍團進入四川。7月,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之後紅二、紅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與原本在川的紅四方面軍一起北上,于8月共同走出雪山草地。
“紅軍長征在四川,具有7個鮮明的特點。”江紅英進一步解讀到,第一,四川是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經過地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從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轉戰和停留、途經和活動區域近70個縣,歷時一年零八個月。
“第二,四川是黨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會議最多的省份。”江紅英談到,包括兩河口會議、蘆花會議、沙窩會議、巴西會議等各種重大會議多達13次。在四川召開的會議,直接決定著紅軍長征轉戰方向。“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會師後,首先召開兩河口會議,共同決定兩個方面軍要共同北上。後來為了解決方向性的問題,又召開蘆花會議,會址選在川西北高原上,像這樣的重大會議多達13次以上,決定著紅軍前途和命運。”江紅英説道,正是在四川確定的北上抗日方針的指引下,紅軍最後終於到達延安這個能夠指揮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成功實現革命重心由南向北的轉移。
“第三,四川是長征中發生重要戰役戰鬥最多的省份。”江紅英繼續介紹到,如土門戰役、松潘戰役、阿壩戰鬥、毛爾蓋戰鬥、包座戰鬥等,這些戰役戰鬥都表現出紅軍不怕困難、不畏犧牲,與敵軍頑強作戰的英雄氣概。
“第四,四川是紅軍長征途中經歷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江紅英談到,在與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紅軍要在沒有供給保障的情況下,徒步穿越大量的雪山、草地等無人區。據統計,三大主力紅軍長征期間在四川共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67座,都走了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正如毛澤東在《長征》一詩中所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薄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他所提及的絕大部分地區,均在四川。就自然條件惡劣程度而言,再沒有比在四渡赤水、過大渡河、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更能挑戰人類生理極限的了。”
“第五,四川是紅軍長征途中開展民族工作最頻繁的地區。”江紅英介紹,四川是多民族省份,以藏族和彝族人數最多。紅軍幾個方面軍在四川均途徑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紅軍與群眾的血肉聯繫,在四川有兩個新領域,即處理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四川是我黨首次處理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地方。“紅軍長征經過四川民族地區時,對當地落後的社會制度實行了變革。如解放越西、冕寧縣城後,廢除了反動政府控制彝族首領的‘輪班坐質’制度。在川西北和康北的藏族地區,在宣揚信教自由的同時,又努力實行政教分離政策。”江紅英説道,紅軍在川西北藏族地區17個縣實行了土地革命。這些變革措施為新中國成立後在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積累了經驗,對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具有開創意義。
“第六,四川是黨中央和廣大紅軍將士與張國燾分裂活動鬥爭最尖銳最激烈的地方。”江紅英繼續介紹到,通過四川境內與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這次考驗,中國共産黨內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逐漸形成。也正是在四川境內成功應對這次建黨以來最為嚴重的分裂危機的鬥爭實踐中,黨和各路紅軍“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經受住嚴峻的挑戰而得以不斷錘鍊而昇華。
“第七,四川是鑄就紅軍長征精神最重要的地區。”江紅英説道,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酷的軍事政治鬥爭環境,讓四川成為長征精神的最終凝結地。長征中史詩般的重大事件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都發生在四川境內。正因為四川在紅軍長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突出的貢獻,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把“紅軍長征紀念碑”(紅軍長征總紀念碑)建立在了四川松潘,鄧小平親筆題寫“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四川各族人民大支持
是紅軍得以生存和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
四川是紅軍長征從南向北的橋梁和中轉基地,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加油的總驛站,四川各族人民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給予紅軍大量的糧食支援,是紅軍得以生存和取得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江紅英介紹,毛澤東長征到達陜北和全國解放後,曾多次回顧講述,高度評價紅軍長征過雪山、草地時期,四川各族人民對紅軍長征、對中國中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並稱之為“牦牛革命”。
據不完全統計,紅軍長征在川期間,全省各族兒女參加紅軍達數萬人,安置、收留紅軍傷病員14000余名,參加支前人次達28萬以上,參加紅軍軍工生産達2萬餘人次,全省有近8萬群眾為支援紅軍而慘遭反動勢力殺害;全省各族人民為紅軍提供了糧食7000余萬公斤,各類牲畜近8萬頭(只、匹),牛羊肉30余萬公斤,衣被鞋帽57萬餘件(套、雙)。這些統計數據還只是可量化部分,實際貢獻遠不止於此。9月初出版的《紅軍長征在四川圖志》(上、下冊),就用圖表的形式首次展現紅軍長征途徑四川期間,四川各族人民給予的物質支持。
紅軍長征在四川
展望未來:
長征精神是激勵四川不斷實現新長征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長征在四川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長征精神也深深紮根在四川,激勵著四川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書寫了長征新篇章。”江紅英説道,在抗日戰爭中,四川各級黨組織和各族人民發揚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長征精神,堅忍不拔、顧全大局,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自發捐金獻物,積極報名參軍抗戰,一大批四川籍共産黨員站在抗戰最前線。解放戰爭時期,四川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發揚理想至上、信念堅定、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涌現出以重慶渣滓洞、白公館和成都十二橋烈士為代表的英烈群體。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無數共和國的建設者發揚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中,寫下了三線建設的光輝史詩。改革開放新時期,四川的農村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這是對長征精神中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勇往直前基因的傳承和發展。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地震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團結互助、眾志成城的長征精神,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人類救災史上的偉大奇跡。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前,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是全省人民的一場新長征,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全省人民一定能在新長征上實現新勝利,在實現偉大中國夢征程中譜寫出壯美的四川篇章。”江紅英錶示,歷史最大的作用就是為現實服務。以史鑒今,回顧過去,從歷史中吸取營養和力量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為了我們能有一個更光明未的來。在她看來,“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的意義,是要在精神層面鼓舞四川人民,實現建設經濟強省、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最基本的支撐。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持,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對我們奮鬥的事業來説,都會有一個強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