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分級診療不能只停留在喊口號上

2016-09-12 17:25:0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全國人民上協和”,這是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失衡的真實寫照。眼下,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剛性需求快速釋放,2015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超過77億,相當於人均看病超過5次。同時,我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基層、邊遠地區相對匱乏,約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去了城市三級醫院,造成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一些基層醫療機構業務萎縮,既影響優質醫療資源發揮最佳效益,也影響服務體系整體效率,推高了醫療費用,加重了患者負擔。(9月12日《人民日報》)

  醫改進入深水區,難啃的“硬骨頭”一個接一個,但最難啃的還是如何引導人們改變就醫觀念,合理分流患者看病的需求以及醫療資源,這是目前困擾老百姓和醫院以及改革決策者的一個核心問題。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殺手锏,而且已經被很多國家的醫改成果所證明了,但因為中國的特殊國情和一些歷史欠賬,分級診療制度目前還處在“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各種倡議和建議比較多,但能夠真正落實分級診療並且將分級診療制度細化並成功開展起來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比較少。

  為何分級診療在目前沒有能夠全面推開,其實這是和我國在醫療衛生體制的歷史佈局有關。因為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分割,醫療資源也和教育資源以及其他資源一樣,成為稀缺品,優勢醫療資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裏,三甲醫院更是如此,在過去人們對健康和醫療需求要求不是那麼高的時候,這種分割還能滿足城鄉人們各自的醫療衛生需求,但是當進入市場化以後,人們流動加快,對醫療的需求和要求提高,成立的三甲醫院成為所有人看病的“理想之地”,因為在大家的心目中,三甲意味著有實力、有水準、有保障。

  為了引導人們合理的利用三甲醫院的資源,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宣傳,也在醫療報銷上傾斜于社區醫院,地方基層醫院,但是效果不明顯,人們還是不論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原因是人們對於地方基層醫院的信任沒有建立起來,總覺得即使是個感冒,在基層醫院醫生也能給看出個危險來……

  這種擔心當然不是多餘,因為沒有比較有力度的政策吸引和誘惑力,醫術高、技藝精的醫生很少能到基層工作,即使是有,也一般都是短期的任務委派,對口幫扶,真正能安心留在基層醫院工作的,少之又少,原因就是基層待遇差,環境差,上升空間有限,所以為個人計,也不可能來基層醫院,而這樣又反過來對基層醫院人才空心化雪上加霜,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分級診療的關鍵核心是人,沒有人才的聚集,就沒有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沒有了信任,何談引導患者基層看病就醫呢,所以當下最大的攻堅問題是如何把優秀醫務人員吸引到基層來,提高待遇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上升空間,比如在職稱評定,晉級獎勵以及社會榮譽給予等方面,都要充分體現出“來基層工作就對了!”這樣一個理念,否則,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調奉獻精神,那是靠不住的,因為人只有實現了自我財富和精神的極大滿足,才能有高尚的奉獻精神,如果一個人連職稱評定這個事情都還沒解決,房貸還壓的頭疼,你讓他空談奉獻未免太不現實,所以,當下對於分級診療,還是少喊口號,多做實事,多做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的實事。(王庭)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