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走進藏博會之文化篇:西藏特色民俗看這裡!(組圖)

2016-09-12 00:49:5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藏博會展廳中,一位展示人員面帶藏戲面具,望向記者的鏡頭。攝影:渠鴻儒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渠鴻儒):9月10日,由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已經正式開幕。琳琅滿目的展品,豐富多彩的內容,讓人難免一時之間“看花了眼”,不知從何下手,了解素有“人間聖地”之稱的西藏,體驗這片雪域高原特有的文化。

  那麼,請你不妨跟著記者的梳理,走進藏博會的展廳,感受一下西藏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吧!

  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粧,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

  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