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維和官兵:無論執行什麼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的國旗

2016-09-13 08:09: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圖片默認標題

黎南部村莊路邊樹立的中國第九批赴黎維和工兵營援建道路的紀念   王昆鵬  攝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昆鵬):2006年,中國應聯合國邀請首次派遣工兵分隊赴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如今,中國軍人在黎南部已經走過十年的維和歲月。現在有418名中國維和官兵在黎巴嫩執行任務。無論是工程建築、掃雷排爆還是人道主義援助,中國軍人都在用高超的技術和滿腔的熱情創造著屬於五星紅旗的榮耀。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將跟隨記者王昆鵬一起走進中國第十五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今天我們來認識的,就是不久前完成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一號工程”的建築官兵們:“在他限制的時間節點內,把工程完成了。並且司令部的人過來(視察後,我們)也得到了肯定,這讓我們感覺到很欣慰,至少我們沒給中國人丟臉吧。”

  站在9月剛剛投入使用的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綜合射擊訓練場邊,四級軍士長劉超峰依然謙虛。然而實際上,這卻是中國維和官兵創造的新一項“中國奇跡”。

  為了恢復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從1978年開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黎巴嫩南部黎以邊境地帶派出維和部隊,2006年黎以戰爭之後維和部隊進一步加強。

  今年6月以來,聯黎任務區安全形勢惡化,原有的小型射擊場無法滿足提高維和部隊的安全防衛能力的需求,需要在旁邊建設一個長300米、寬37米,正面靶檔高18米,兩側擋墻高12米的綜合射擊場,能夠進行輕武器訓練和分隊級別的戰術演練。 然而這個任務,不少外國工兵分隊都認為“不可能完成”。因為第一,時間緊迫完成主體工程只有45天,是正常工期的一半;第二,現場山體緊鄰以色列邊境布有地雷,不能使用爆破方式只能採取傳統的機械作業。

  中國維和部隊成為了最後的希望,中國赴黎維和部隊指揮長蒲毅上校經過實地勘察和綜合考慮接下這一任務。任務最終交給了以陸軍第13集團軍某工兵團為主組建的第十五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建築排。排長黃作鵬説:“我們為了達到標準,岩石層要向下五米左右,全都是用破碎鎬一點一點打,非常難。當時聯黎把這個任務給我們時候,並不是問我們能不能在規定時間完成,他是考慮你們能不能幹?他連有沒有人能夠把它完成都擔心。”

  在此後的45天裏,黃作鵬與十多名建築官兵開始了烈日酷暑下加班加點的奮戰。不過時間只是擺在他們眼前的一項困難:“後來我們各方面的了解,還有通過聯黎的雷區部署圖發現,沿海的邊上和這邊都是雷區。所以我們趕緊協調掃雷分隊進行了一定作業範圍內的掃雷排除。你看那個樁再往外就不敢去了,再往外一點點就是雷區,手雷和一些未爆物都能看得到,還是比較危險。還有我們第一天施工的時候這裡還有狼群。”

  狹窄的作業區加上陡峭的坡度,使得各種機械的操作顯得尤其危險。四級軍士長、推土機操作手羅瑀瑀已經是第二次來到黎巴嫩維和,他介紹:“有時候操作機械的過程中突然滑坡,突然往下掉的感覺。就要趕快把它推回來,操作慢了就容易造成機毀人亡。當時操作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下來之後有種(後怕)的感覺,時間長了也沒什麼。”

  現在,這個綜合射擊場成為了聯合國所有維和任務區中最大的射擊場,不僅聯黎部隊與黎巴嫩政府軍,非洲、中東等周邊地區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也將因此而受益。聯黎部隊司令邁克爾少將在竣工儀式時表示,這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程,更是專業素養、過硬作風、聯黎各分隊和民事部門團結協作的典範,我為有你們這樣專業和敬業的維和部隊感到自豪。在來到分隊視察時,邁克爾少將對於中國維和官兵的貢獻深表讚賞:“中國在這裡的維和官兵的表現,特別是在掃雷領域、醫療領域,當然還有所有工兵的協作,他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可以説,聯黎很多的大型工程都有中國官兵建設的身影,早在2007年,劉超峰就參加了維和,當年他們建設了聯黎司令部的停機坪:“現在的聯黎司令部,上面的一個主體工程,主要是一個直升機的停機坪,包括附近的附帶設施。當時那個工期幹的比較長,將近三個月。作業面積也非常大,當時基本上也是早出晚歸,比較辛苦。因為它當時是個山頭,要把它削平。”

  除了上述的綜合射擊場和維和部隊營區、防禦工事和哨所等建設任務,中國官兵還擔負黎巴嫩維和任務中十分重要的,在黎巴嫩與以色列臨時邊界“藍線”栽界樁的任務。

  2000年,佔據黎巴嫩南部長達22年的以色列撤軍後,聯合國劃定了121公里的“藍線”,這是聯合國在地圖上為黎以雙方劃定的一條臨時分界線。而讓這一“藍線”從地圖走向實際的重要標誌就是界樁“藍桶”的建立。十年來,中國維和官兵已經建成和維護了超過110個“藍桶”。

  “藍線”附近雷場密布,只有通過安全通道才能抵達“藍桶”栽設點,安全通道寬度一般只有2米左右,最窄處僅有1.2米,外面就是雷區。栽樁所需的砂石水泥等物資都需要中國維和官兵一步一步背上去。最遠的一次步行距離有三公里,曾經參加過那次任務的四級軍士長張勇介紹:“如果直線距離是非常短,但是圍繞掃雷通道行走的話還是非常遠的。我們背著物資爬坡下坡,稍有不注意就可能滑向旁邊的雷區。通道週邊的地雷到處可見。”

  在與官兵們的交談中,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艱辛與危險,很多官兵更是多次執行維和任務的老兵。在當地,記者還看到了中國維和官兵為居民修建的公路、運動場等民用設施。建築排排長黃作鵬説到,其實軍人面前沒有所謂“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軍人就是執行命令,所以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軍人為和平而來,既然來了無論執行什麼樣的任務都要對得起肩上扛的國旗。”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