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在家門口能掙到錢,老區贛州能圓年輕人的致富夢

2016-09-13 15:05:00|來源:中青在線|編輯:杜軍帥

  開欄的話:扶貧不是“帶點錢去”那麼簡單的事情,扶貧幹部只有帶著感情走進鄉親們的家裏,才知道什麼是他們最需要的。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未來1個多月裏,《中國青年報》以及中青在線的多名記者將深入江西、貴州、雲南、陜西、寧夏等13個省(區、市),深入長征沿線地區,全面報道這些地方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顯著成績。

  儘管距離臍橙成熟還有兩個月,但在江西省瑞金市黃柏鄉坳背岡萬畝臍橙基地,很多村民家的臍橙已經被商家提前預定完了。

  黃柏鄉地處革命老區瑞金北郊,距離市區10余公里。10多年前,當地村民大多靠種植水稻、花生等農作物為生,一半以上村民生活在貧困線下。

  “現在的日子有盼頭。”今年60歲的鄧大慶談起生活變化時,臉上一直挂著笑容。這樣的笑容在黃柏鄉很多村民的臉上都能看到。

  和村裏大多數人一樣,之前的鄧大慶靠著種幾畝水稻勉強糊口。“當時太窮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裏全是老人和孩子。”鄧大慶回憶。

  6年前,鄧大慶種上了臍橙,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村裏第一批種臍橙的人,鄧大慶第一年就嘗到了甜頭。

  享受銀行無息貸款、一年4次的種植技術培訓、加入合作社……鄧大慶經歷了很多第一次,也實現了家庭年收入的第一次翻番。

  “過去一年全家的收入大約1萬元,現在一畝臍橙差不多就能掙上1萬元。”鄧大慶顯得有些得意。

  黃柏鄉因此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鄉,鄧大慶和他背後黃柏鄉的巨變,並非偶然。早在1994年,黃柏鄉就提出了在坳背岡的一片荒山荒坡上規劃建設無公害臍橙基地。經過12年的發展,基地現有臍橙專業合作社16家,有集中連片的臍橙園1.5萬畝,涉及5個村1173戶農戶。

  “在家門口能掙到錢,很多年輕人陸續回來了。”鄧大慶説。

  只有小學文化的鄧羅慶就是鄧大慶口中回來的年輕人之一。今年30歲的鄧羅慶18歲就南下廣州打工,外出務工掙錢一直是村裏年輕人的首選。

  沒什麼文化的鄧羅慶在流水線上當工人,1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除去房租,所剩無幾。即使這樣,和鄧羅慶一樣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也不願回來。“回來不知道幹什麼,養不活自己啊。”鄧羅慶找不到回來的理由。

  “以前村裏泥巴小道變成了乾淨的水泥硬化路,很多人家蓋上了小洋樓,買了空調、洗衣機”。2011年回家過年,鄧羅慶看到村裏發生的變化,是否繼續外出務工的心開始動搖了。

  在村幹部的動員下,揣著在外務工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萬元,鄧羅慶承包了10畝土地,走上了種植臍橙的道路。

  “我們的基地採用太陽能殺蟲燈等生物環保殺蟲技術,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在一棵臍橙樹前,鄧羅慶儼然成了一名農業專家。

  通過種植臍橙,鄧羅慶去年在縣城貸款購買了1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計劃明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多種幾畝。”鄧羅慶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黃柏鄉黨委書記陳佛保看來,過去單一的生産方式、落後的交通基礎設施、閉塞的信息是造成革命老區貧困的重要原因。

  “我們的萬畝臍橙基地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陳佛保説,“我們不光對村民進行技能培訓,還利用合作社統一採購肥料、統一銷售果品、統一開拓市場。”

  “臍橙的銷售問題解決了,農民才會沒有後顧之憂。”陳佛保説,近年來,基地還建立起“互聯網 ”安全追溯體系和臍橙銷售體系。

  “通過網上銷售臍橙,果農收入大幅度提高。在市場上1公斤賣4元的臍橙,通過電商可以賣到10元以上,實現收入翻番。”陳佛保激動地説。

  在陳佛保的眼中,“互聯網 ”不僅提升了贛南臍橙的品質,也為整個産業插上了翅膀。

  經過多年的探索,黃柏鄉坳背岡萬畝臍橙基地在2004年被國家農業部授牌綠色無公害産品基地;2009年,成為贛南臍橙出口基地。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基地通過引導貧困戶發展臍橙産業、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到果園務工等形式,有效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

  “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把路、水、電完善好,把光纖通到村裏,讓大家網上賣臍橙更方便、更快捷。”陳佛保説出了自己未來的工作計劃,“我們將繼續把臍橙作為精準脫貧的一個重要産業,做大做強,助力村民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在距離黃柏鄉大約100公里的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移民新村,和鄧大慶一樣,63歲的陳佛生整天樂呵呵的。

  “我家去年三喜臨門,能不高興嗎?”陳佛生口中的三喜是:住上了新房、兒子娶了媳婦、自己抱上了孫子。

  “現在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這是陳佛生重復最多的一句話。現在陳佛生家裏洗衣機、電冰箱、電腦、空調等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

  1年多前,住在古嶂的陳佛生過的卻是另外一種生活。對於貧窮陳佛生有切膚之痛:3天不下雨就喝不上水,住的是土坯房,一條寬約1米左右的泥巴路是通往村外主要幹道;村裏的年輕人只要帶著女孩回一次家,女孩準跑,貧窮讓古嶂成了有名的光棍村。

  如今,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洋房整齊劃一地排列著,路邊的花草樹木生機盎然,儼然一個宜居舒適的社區。如此巨大的反差,源於一項名為“生態移民”的改革嘗試。

  “這項改革就是要幫助村民甩掉窮根。”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介紹説,大橋村6個村民小組中大約有67%的人住在土坯房內,地少人多,收入結構單一,就地發展實現脫貧難度極大。不僅如此,當地自然災害頻發,山體滑坡、地勢下沉常常威脅著村民的生命安全。由於土地貧瘠,稻田平均畝産僅170余公斤,許多村民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謀生。

  通過“生態移民”,一個最明顯的成果是:大橋村140余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大半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陳佛生,就是憑著家裏3畝多流轉的土地,每年能固定領到租金,兒子和兒媳也在縣城裏的工廠上班,一個月5000多元工資,脫貧早已不是奢望。

  “不光如此,我們不僅要讓村民搬出來,還要讓他們能活下去。”謝榮生説,“新村裏的房屋與其他地方房屋不同的是,這裡的屋頂都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

  “村民們靠著這些太陽能板賺的錢比以前種地的收入還高呢。”謝榮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安裝一戶五千瓦的太陽能發電板,總投資大約2.8萬元,全部來自銀行的5年免息貸款,光太陽能發電板這一項就能為每戶村民創造超過5000元的收入。

  嘗到甜頭後的鄉親們幹勁越來越足。一看到村民臉上堆著的笑容,謝榮生就感覺是自己帶領村民和政府協同努力的探索得到了肯定。

  “我想讓更多的笑容進駐革命老區的貧困山村,老區人民奔小康的夢想很快會實現的。”謝榮生嘿嘿一笑。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