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大和尚出席“以色列-亞洲”宗教領袖會議 弘揚中華漢傳佛教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左)、以色列總統魯文·裏夫林(中)、 印度印度教代表Avdeshanand Giri (右)在“以色列-亞洲”宗教領袖會議歡迎儀式上主席臺就坐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水青):以色列當地時間12日,“以色列-亞洲”宗教領袖會議在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隆重開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應邀出席大會,並在大會上介紹了中華漢傳佛教的特色,同時呼籲多元文明的和諧共存與和平發展,有賴於各宗教間平等而開放的交流互鑒。
12日上午,以色列總統魯文·裏夫林(Reuven Rivlin)在總統府舉行的“以色列-亞洲”宗教領袖會議歡迎儀式上,親切會見了參加本次大會的宗教領袖。學誠大和尚作為兩位重要嘉賓之一參加了總統高端論壇。在論壇中他指出:“中國佛教界乃至宗教界,應當與亞洲各個宗教界一道,為了共同構築和平的亞洲、和平的世界,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自身的努力和貢獻。”來自中國、印度、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緬甸等國的近四十位宗教領袖代表出席大會。本次大會由以色列外交部、美國猶太人委員會、世界宗教理事會共同主辦,旨在搭建傳統宗教領袖交流平臺,追尋全球性改善為己任,促進世界和平。
12日下午,學誠大和尚作為中國佛教領袖代表在大會“宗教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地位”論壇上作《漢傳佛教的歷史、特點與啟示》專題演講。演講由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秘書長巴瓦金(Bawa Jain)、美國猶太人委員會跨宗教事務部國際交流主管拉比·戴維羅森(Rabbi David Rosen)主持。
學誠大和尚在演講中首先回顧了漢傳佛教的歷史,佛教于西元前6世紀在印度興起,逐漸向南亞、東南亞和中亞、東亞傳播,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其中,漢傳佛教是佛教與中國本土原有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漢傳佛教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非常獨特、不可或缺的影響,並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
學誠大和尚引經據典向與會代表介紹了漢傳佛教在中華大地的發展歷程: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佛典翻譯、義理研究、法門修證事業次第展開,漢傳佛教先後興起許多宗派,呈現各具特色、相互輝映的景象,主要有法性宗、法相宗、天臺宗、賢首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中國禪宗的興盛,為漢傳佛教所獨有。
學誠大和尚指出,漢傳佛教對印度佛教的一大補充和創新是大藏經的編寫。由於漢語系的佛教典籍向西方傳譯的缺乏和滯後,西方社會對漢傳佛教經典及宗派缺乏全面認識,因此造成很多誤解,比如不少人以為漢傳佛教就是禪修。實際上,禪修只是漢傳佛教的一種修行方式。如果深入卷帙浩繁的漢傳佛教典籍,就會發現這些修行法門背後都有非常深廣的思想理論作為支撐。
“近代伴隨著漢傳佛教典籍的整理、寺院規制的恢復和佛教人才的培育,漢傳佛教重獲振興。”學誠大和尚説,並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的漢傳佛教界致力於發揚“人間佛教”的所為。
大乘佛法獨特的思想和組織管理制度,積累了豐富而務實的社會化經驗與理念,對現代社會亦有諸多啟示。學誠大和尚從漢傳佛教的精神與教義、寺院管理、本土化的社會理念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思考與闡述。
學誠大和尚認為:漢傳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慈悲智慧、平等圓融、普渡眾生的精神和教義,具有亙古常新的價值。漢傳佛教針對中國人對現實人生的積極心態和對現世利樂的重視,在弘法利生中更注意啟發人們奉獻利他的善心善行,如佈施、供養。漢傳佛教對“功德”的重視,既體現了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內涵,也為佛教的發展、傳播提供了深厚的物質基礎與社會基礎。
縱覽人類文明交流的歷史,只有通過不斷交流才能找出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異同點,進而超越各自局限,實現優勢互補,而這一過程也將為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不同文明之間的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提供基礎。學誠大和尚最後強調説:“漢傳佛教所具有的圓融和平的精神,所體現的靈活務實的態度,所積累的行之有效的經驗,既是漢傳佛教擁有源源不斷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漢傳佛教為當今時代發展的重要啟示。”
據悉,為期五天的“以色列-亞洲”宗教領袖會議自9月11日至15日,舉行兩場傳統宗教領袖的聯合祈禱儀式、總統高端論壇。與會宗教領袖圍繞《宗教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地位》、《宗教與責任:在公正社會視野中的觀點》、《保護地球花園:在工業化時代如何維護地球生態平衡》、《撫平這個傷痕纍纍的世界:傳統宗教領導人在維和事業中的角色》等分論壇主題深入研討交流。會議期間,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也接見了與會代表,他高度評價了此次宗教領袖會議對於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宗教和平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