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絲路中心理事長劉傳銘:絲綢之路的科考“當其時也”

2016-09-15 20:07:5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圖片默認標題

劉傳銘理事長8月31日在喀什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被學術界和新聞界稱為國內最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活動已圓滿收官。作為組織這次活動的絲綢之路(新疆)國際文化傳播發展中心的理事長,著名文化學者、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劉傳銘表示,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活動不過是為了契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學術秀”。在綜合科考隊整整十天時間的“登崑崙、探河源、上蔥嶺、穿瓦罕”的跋山涉水之後,在多次傾聽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界專家的學術討論和對話後,劉傳銘稱,他的“絲路情結”逐漸清晰起來的同時,也對絲綢之路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圖片默認標題

  9月2日,劉傳銘先生在途中對媒體表示,崑崙山是一座寶山,崑崙山是一部大書  攝影:黎萌

  “對我自己來説是感慨萬千,我感覺我們是在做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8月31日,科考隊出發的前夜,劉傳銘在新疆喀什發表演講時説,絲綢之路是一個穿越古今、觀照東西的大話題。在漫長的歷史時空裏,尤其是近兩三個世紀,關於絲綢之路的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作為我們中國人,作為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我們中國的聲音、中國的學者、中國的主體意識還沒有受到應該的尊重和彰顯。

圖片默認標題

9月5日,劉傳銘先生(左)在科考途中和塔吉克嚮導在一起  攝影:黎萌

  本次科考來了很多田野考古專家,尤其是一些中國考古界的中堅力量。關於絲綢之路這一話題,如何能夠突破考古界、學術界相對狹窄的圈子?劉傳銘説,絲綢之路背後蘊含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審美的力量,正在變成今天中國人精神上的一個重要線索,我們應該從絲綢之路的綜合科考來入手,來做,因為我們説“紙上得來終覺淺”。

  劉傳銘對在座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表示,中華文明結構的特點,是真善美一家,文史哲不分,這是我們的文明基因裏就有的文化結構。對於當代來説,任何一個社會學科的突破,如果沒有一個大學科的共同參與、互相借鑒和啟發,僅僅一個學科的突破也會有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絲綢之路的科考當其時也,也是我們文化人應盡的社會責任。”

圖片默認標題

  同日休息時,劉傳銘先生乾脆躺倒在草地上,全身心體驗大美新疆和古絲綢之路  攝影:黎萌

  “而本次崑崙河源道的綜合科考,可以説是中國近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所以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劉傳銘説,隨著中國的崛起,如何在這樣一個學術命題上,有我們中國人和考古界本體意識的覺醒。當然科考的成果不是這幾天就出來的,是這些學者多年的積累和思考。“我相信,這次科考不是簡單的、支離破碎的、口號式的來反映成果,它可能的影響是長遠的。”

  9月11日,為期兩天的本次科考學術研討會在烏魯木齊閉幕。劉傳銘在會上表示,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構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兩千年前漢武帝派張騫“鑿空西域”、“經略西域”以來,中國的榮辱盛衰都會在這條“不知其始為始、不知其終為終”的路網上有所反映。“探河源、理國脈、尋文根”便成了當代中國學人無可推脫的歷史責任,尤其是要改變一個多世紀以來,基本為西方話語體系左右的不均衡。這是民族復興大業需要,也是中華文明豐富多元、自信包容之精神氣質的體現。

圖片默認標題

9月11日,劉傳銘先生在烏魯木齊的本次科考學術研討會上  攝影:黎萌

  劉傳銘指出,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乃至世界的通道,絲綢之路不僅僅是絲綢、玉石、銅鐵、紙張等貨物的運輸線,同時也是中外文明雙向行走、互利共贏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是中國人的信仰追求、文化傳播和服務天下的奮鬥之路。

  劉傳銘強調,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文化概念。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也許這些艱苦的商路上往來的貨物量很有限,但是絲綢之路確確實實改變了東方和西方的文化結構。“在世界一體化進程中和打造人類互利共贏命運共同體歷史進程的今天,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一定會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