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讓家庭農場搭上現代化快車
通過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目前泰州農村已有各類新型主體2.38萬家,其中家庭農場數量超過5000家。去年4月28日,泰州在全國率先組建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吸納家庭農場主個人會員667名,涉農部門、金融機構、農資企業等單位會員14家,致力於解決家庭農場在生産經營中遇到的農資、農機、技術、資金及管理等難題,為豐富農業社會化服務形式、實現需求與服務的精準對接提供了樣本。
抱團,讓規模經營享有全套社會化服務
8月下旬,臨近水稻收割還有個把月,可記者來到姜堰區橋頭鎮小楊村時看到,從村幹部到農場主,一點沒有以往秋收前的緊張忙碌。村委會主任衛澤民告訴我們, “農機服務全部落實了。”我們走進“小楊家庭農場聯盟”,只見數十台收割機、插秧機、烘乾設備、拖拉機等一字排開。衛澤民信心滿滿地説,今年小麥收割期連續陰雨,聯盟的烘乾設備開足了馬力,幫小楊村、大楊村上千畝小麥提供了烘乾服務。
據介紹,姜堰區現有農業綜合服務實體平臺100家,為周邊農場提供從育秧、植保到收割的全套服務。而這些服務平臺的建設、投資主體是農技服務部門、農資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場主。
從種幾畝、十幾畝到一下子種上兩三百畝,人手不夠、農技跟不上是農場主普遍面臨的困境。“小型的效率太低,大型的成本又高,還要建倉儲設施,這讓不少農場主陷入兩難境地。”溱潼鎮桂華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薛桂華説。過去夏收和秋收,沒有機械收割,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市農委調查發現,100—300畝的經營面積,不可能購置一整套農業設備;在農資市場沒有話語權,成本高、品質難有保證;金融貸款難度大……這些牽涉農業服務方方面面的問題,束縛著家庭農場發展規模經營的手腳。
“聯盟以為農綜合服務體為載體,以糧食種植全程服務為目標,為周邊31個家庭農場、5800多畝農田提供耕作收穫、糧食烘乾、植保、農資配供、集中育供秧等服務。”橋頭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徐樹人介紹,家庭農場通過聯盟實現了由“單個分散”向“聯合抱團”的轉變,家庭農場主、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整合農機、植保、烘乾倉儲等資源,建成“自主自願、合作緊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服務聯合體,提供“一攬子”服務。
泰州市農委科教處處長潘迎輝説,“聯合抱團”實現了多贏。目前,全市聯盟成員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覆蓋率達93%,水稻集中育供秧面積達87%,“植保+農機”綜合服務覆蓋率達98.2%,農資零差價供應率達68.6%。
互保,使家庭農場進入“信貸利益共同體”
發展家庭農場離不開金融支持,可擴大規模與資金難籌措是大多農場主“喜人的煩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數農場主沒有很多可抵押的資産,融資渠道窄,只能獲得杯水車薪的小額貸款,根本解決不了大問題。
海陵區罡楊鎮夏莊村雲琴家庭農場的常家旺這兩年卻格外省心。“買農藥、種子的13.3萬元,都是從銀行貸的款。”常家旺欣喜地説,到期不用償還利息,而且流程簡單,連擔保人都不用自己去找。今年初,他把錢還上後,還領到了2000元獎金。常家旺的貸款得益於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的信貸機制。
聯盟成立之初,龍頭成員的國有農資企業——泰州市蘇中農業發展公司就與農行泰州分行合作,創建“公司擔保、農行放貸、專款專用”的貸款機制。“從過去單純在市縣、鄉鎮、村居設點賣農資,到如今服務農業生産全流程,最大的贏家是農戶。”蘇中公司副總經理劉昊説。以“金農貸”為例,家庭農場、銀行、蘇中公司相互之間簽訂供貨、擔保、貸款協議,形成了利益“共同體”。農戶只要一心一意把地種好,農資、農技服務由蘇中公司承擔,賣了糧食還上貸款,就皆大歡喜。去年,試點期間有60多個家庭農場、貸款200多萬元。今年,已有122個家庭農場申報2800多萬元。
據統計,泰州全市目前對家庭農場的貸款餘額為2.67億元,比年初增長1億元。
聯網,打通農技服務“最後一公里”
“剛把求助信息、照片發到網上,20分鐘不到,鎮獸醫站部長朱廣銀就到了,區獸醫站高級獸醫師王恒接著也趕來查診。一番檢查後,原來是虛驚一場。”説起8月初懷疑仔豬是高熱病,姜堰區張甸鎮高家村金鴻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程如龍對農技人員的服務讚不絕口:過去只能坐在家裏打電話,如今不僅在網上可以交流,獸醫專家還免費上門問診,真的是太方便了。
“聯盟剛開始為經營主體提供一對一、點對點的保姆式服務,但是一些人反映,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服務手段已經有些落伍。”泰州市農委副調研員王桂寶説。信息不對稱一直是農業生産者的一大“硬傷”,有人糧食沒處曬沒處烘,有人的烘乾設備卻“喂不飽”;有人的農機、植保設備時常閒置著,有人卻為農機、設備缺乏而發愁。
泰州智慧農業服務平臺“農牧旺”惠農平臺應運而生,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關政府組織、産業聯盟、服務聯盟全部納入進來,並支持互動交流。經營主體如遇到困難,可以用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一鍵發佈,平臺上會自動顯示求助者的地圖位置和信息,實時得到屬地的各級責任組織、責任人的響應解決,遇到解決不了的,平臺會逐級向上彙報。聯盟已經聘請了300多名農業院校的專家教授和1300多名涉農專業技術機構人員在線服務。
8月13日,海陵區志林家庭農場王志林場主發佈19噸小麥求銷:“下河地區,剛改良的土壤,淮麥22號,品種好,一收割就烘乾了,每公斤2.2元。”到8月14日,就有戴窯糧食市場等6家企業響應並報價。一筆價值4萬多元的交易輕鬆完成。平臺顯示,僅7月份以來,達成供需交易的就有285次。
神農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徐新林説,目前已將1100余家國家級、省級、地級農業龍頭企業、農産品經銷市場、農資農機經銷廠商引入到平臺,而進入平臺的家庭農場已有2950家。“整個服務的及時性、專業性、滿意度,智慧平臺會自動統計分析出來,便於各級農業主管機關督查、問責、考核。這樣就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業的農技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泰州市農委主任毛正球高興地説。
本報記者 劉宏奇 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