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 傳統味兒夠足
九月十五日,在廣東省廣州市文化公園,市民欣賞以“粵韻燈影共爭輝”為主題的中秋燈會。 新華社記者 吳 魯攝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是一年中秋時,經典詩詞《水調歌頭》吟誦在盧溝橋畔,這裡被稱為“最美賞月地”。
由首都文明辦等共同主辦的“盧溝月·家國情”——2016中秋賞月會,9月15日在盧溝橋拉開序幕。今年的活動除了延續以往的盧溝尋古、祈福望月等文化活動外,民眾還可以欣賞中秋詩會、觀看寫有“百姓家訓”的燈陣,併為千家萬戶傳遞中秋的祝福。
姓氏和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辦方在京城民眾中廣泛徵集“百姓家訓”,並選出100個家庭分享其家訓。當天活動現場準備了100盞燈籠,每盞燈籠上書寫入選的姓氏和家訓。一盞盞家燈,就是一本本傳統文化的生動教科書。隨著百盞燈籠同時點亮,代表著平安、吉祥的“百家姓燈陣”讓觀眾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這些家訓很容易引起共鳴,愛國愛鄉之情油然而生。”北京豐台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狄濤説。
除了詩詞與家訓,還有民俗與曲藝。
中秋節當天,由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街道和巴文化電影公園主辦的2016巴國市井中秋節活動舉行。精彩民俗文化表演節目閃亮登場,吸引了市民駐足觀看。
雜技表演者雙腳頂缸,精湛的技藝贏得現場觀眾陣陣驚嘆和掌聲;魔術表演“空手變白鴿”“徒手抬桌子”,群眾與表演者互動將演出推向高潮;神秘的川劇變臉、經典的長嘴壺茶藝展示等讓現場觀眾大飽眼福。“在傳統特色表演中領悟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節日很有意義。”家住龍洲灣街道金源小區的郭玲説。
在少數民族地區,則有獨特傳統紀念佳節。
中秋前一天,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弄團村稻田內,村民們在捕捉高山稻魚。廣西侗家人自古就有種稻養魚的傳統習慣,到中秋前後稻香魚肥時,喜邀親友下田抓魚過節,將魚烹製成美味的全魚宴。
近年,該縣以整鄉推進之勢在全縣實施種稻養魚“3721”工程,通過“訂單扶貧”模式,將高山稻魚、高山土雞鴨等高山生態食材直銷愛心企業或幫扶單位,有效助農增收脫貧。
中秋月滿,家家團圓,但還有不少人無法回鄉過節。
在巴西裏約殘奧村,一些結束了賽事的中國運動員小聚在代表團團部,中秋是主題,思鄉與歡樂交織在一起。
沒有月餅,就擺上點心水果;沒有音響,就用手機伴奏。擊鼓傳花的遊戲最能調動氣氛,盲人柔道隊的老大姐袁艷萍自告奮勇,擔當鼓手。輪椅網球隊的教練董福利第一個“中獎”,她正和家裏的老父親視頻連線。
“來個什麼節目?唱一首《相信自己》吧。”爽朗的董福利叫起女隊員朱珍珍和黃惠敏,和萬里之外的家人來了段現場直播。
歡聲笑語,洗去了征戰多日的勞累。“我們在異國他鄉,祝祖國親人們中秋快樂。”隊員和教練們齊聲送上祝福。
在廣州廣佛環城際軌道交通項目中鐵十九局施工現場,中秋節當天傍晚,來自山東的機械操作手李雲光還在爭分奪秒。“現在是基坑施工和連接工程澆築最關鍵的時刻,我們沒法停下來去休假。”
工地上已經準備了豐盛的晚餐,還有月餅、水果和各種小吃。工地負責人介紹説,一直以來他們沒有欠過工人的工資,今天中秋加班的工人一律按國家規定足額給予加班工資。
(綜合賀勇、龐革平、薛原、李堅、李剛、張薄、龔普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