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天宮與空間站或首次在太空“交相輝映”

2016-09-17 06:17:35|來源:京華時報|編輯:楊玉國

  原標題:天宮二號成功實施兩次軌道控制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天宮二號于16日成功實施了兩次軌道控制,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劍介紹,相對此前,這次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和飛船返回,開展軌道高度與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飛行任務的軌道控制策略與測控模式更加接近未來空間站要求。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室主任陳險峰説:“天宮二號目前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工作正常。”

  據了解,進入在軌測試軌道後,地面人員將對天宮二號平臺上各分系統的基本功能和穩定性進行測試,還將利用搭載的有效載荷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活動。

  □技術突破

  天宮二號可實現“太空加油”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其全系列發動機,由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研製。記者從該院了解到,空間站工程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之一——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已取得突破,隨著明年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升空,“太空加油”技術將正式應用,為我國空間站建設提供和補充源源不斷的動力能源。

  “天宮二號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已是小型空間站的雛形,相較于天宮一號,有著諸多創新,主要改進之一就是增加了推進劑在軌補加功能。”航天六院品質技術部副部長譚松林説,航天器在軌運行期間,需要消耗推進劑來維持軌道和姿態。但航天器發射時所攜帶的推進劑的量是一定的,推進劑消耗完畢,也就意味著航天器壽命的終結,而推進劑補加技術則突破了這種局限。通過推進劑補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中“加油”,從而大大延長壽命。

  在太空中實現推進劑補加這一任務,是世界範圍內的難題,目前也僅有俄羅斯和美國等航天強國有類似的工程應用。2011年“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完成交會對接之後,航天六院801所啟動了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攻關。

  經過該所多年的艱難摸索和試驗研究,空間實驗室推進劑在軌補加系統關鍵單機——空間壓氣機和液路浮動斷接器相繼實現了從零到成功的突破。補加關鍵技術攻關的順利完成,為我國空間站工程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補加系統及關鍵單機壓氣機的成功研製,不僅突破國外技術封鎖,還填補了中國航天領域的空白,實現我國空間推進領域的又一次技術跨越,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自主掌握空間補加核心技術的國家。

  六院院長劉志讓説,“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具備太空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實驗室,並將首次進行推進劑太空補加技術試驗,為後續空間站建設提供技術儲備。

  □延期服役

  或與中國空間站在太空交相輝映

  昨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空間站預計2020年左右建成,如果天宮二號狀態良好,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將首次出現空間實驗室與空間站交相輝映的畫面。”

  天宮二號是天宮一號的備份産品,設計壽命為兩年。朱樅鵬介紹説,因為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的採用以及軌道高度的變化,天宮二號在軌壽命會大幅度提高。

  “我們預期天宮二號應該可以持續工作超過5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朱樅鵬説。

  在太空中,由於真空、輻射等環境因素,維持長壽命是個難題。天宮二號將首次試驗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這也是我國未來空間站長期飛行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之一。朱樅鵬介紹,推進劑在軌補加過程中對壓力和溫度的控制十分嚴苛,管路的對接也必須確保精準。“如果這次試驗成功,我國將成為繼俄羅斯之後,全世界第二個掌握空間站在軌推進劑補加核心技術的國家。”他説。

  按照計劃,天宮二號將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高度,分別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交會對接。“這與中國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説。

  此前,我國載人飛行和交會對接任務都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軌道高度上展開的。朱樅鵬解釋,未來空間站長期運行需要在400公里左右的軌道高度。太空不完全是真空環境,也有大氣,高度越高大氣就越稀薄。也就是説,越高受到的阻力就會越小,所需要的補給量也會變小。

  “空間站建成後,可能會調低天宮二號的軌道高度,或許會出現貨運飛船先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補加,再與空間站對接。航天員既可以訪問天宮,也可以訪問空間站。”朱樅鵬説。

  ■連結·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于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在軌期間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天宮一號設計壽命為兩年,實際運行4年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説,目前,天宮一號整器結構完整,正運行在距地面約370公里的軌道上,“預計2017年下半年隕落”。據新華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