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 走進貴州農民自辦書院
樓上古寨山景(攝影:郭丹)
從貴州省石阡縣縣城出發,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10多公里,記者陪同北京戲曲評論學會一行來到了位於大山之中的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
説是古寨,果然名不虛傳。一進寨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木參天。據村民介紹,這裡不僅有北斗七星狀分佈的古楓樹,還有千年的紫杉林、更有近萬株樹齡為千年或數百年的金絲楠木……走進村寨,便是置身於天然氧吧。
古寨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地建於半山之間。身後有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身前則流淌著清澈的廖賢河。站在古寨,山谷風光可盡收眼底。平目環視,時而可見灰鶴劃過天空。
行走于古寨,古老幽深的明清木樓比比皆是。走進“歪門斜道”的木樓庭院,那木墻、木窗上的雕欄鏤花十分精緻典雅、引人注目。而古代樓上人注重人文環境、注重文化涵養的生活細節也從此處可見一斑。
午餐時間,嫋嫋炊煙從一座座古木屋中冉冉升起,煙霧間,感覺時光倒轉,置身於數百年前。
村民辦起國學班 真情托起一代人
7月26日,這個恍如隔世的小村寨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日子——養正書院國學班舉辦開班儀式。
古寨辦起國學班,山裏娃娃也要學國學。可古寨的村民都知道,在這個年人均收入僅有7260元(2015年年末數據)的樓上村開辦國學班可謂天方夜譚。村寨周邊200多名留守兒童,家長哪有多餘的開支讓孩子們去上輔導班?
村民自願者周其勇(左一)、周其祥(左二)、周銀昌(左三)與周政文老師(右)在養正書院門口合影留念。(攝影:郭丹)
可古寨的村民們做了。2015年,樓上村村民周銀昌、周其勇、周其祥等自願者請來寨子裏最德高望重的老師,找了間廢棄的舊教室,自發、自願、自籌資金,在寨子裏辦起了國學班。寨子裏的孩子們都可以免費來學習。
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就是寨子裏土生土長、後在貴州省銅仁學院任教的周政文老師。周政文老師多年專注于書法、美術教育工作,既是仁師又是慈父。2002年起,先後有16名學生在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克服家庭條件等困難考入國家級重點大學——中國美術學院。點點滴滴,鄉親們都看在眼裏,銘記在心。於是有周老師一起來辦國學班,村民自願者們都有了底氣。
經過努力,2015年暑假,在樓上古寨一間破舊的校舍裏,國學班建起來了。班裏有了幾個學生,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村寨及周邊村莊200多名留守兒童的求學需求。
於是,擴建、裝修廢棄校舍、添置桌椅板凳等基本教具成了國學班創辦人共同的心願。心願有了,問題也隨之而來——錢從何處來?
2016年初,新華社駐石阡縣扶貧工作隊隊長、石阡縣縣委副書記沈乾坤來樓上古寨調研。村民們為留守兒童、為國學傳承的一腔熱血深深打動了他。
一組“古寨兒童想學國學”的圖片在朋友圈一發,立刻引來了眾人的關注。大家都為山區裏農民有向上好學、為後代著想的真誠心意所感動,更為山裏孩子無錢購買桌椅的事情所揪心。
於是,一個“支持山裏娃娃學國學”的“輕鬆籌”項目在網上發起。借助新華社、新華網的宣傳優勢,短短幾天時間,332次愛心捐款共募集到35000元現金和一些書法家的書帖及墨寶。
每一份支持,都是大家對山裏孩子的濃濃情意;每一個點讚,都是大家對山裏孩子未來發展的無數期待。
銅仁市教育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後,也從教育經費中擠出8萬元錢撥給國學班。修葺校舍、置辦桌椅、維護運營等基本開支終於就有了著落。
中國美術學院劉文林在國學班指導學生學習國畫。(攝影:郭丹)
暑期來臨,聽説新裝修好的國學班要開班,這些從大山裏走出去的周老師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們也紛紛返回家鄉,做起義務教師。“我就是這裡出來的,我願意反哺家鄉,帶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現就職于浙江旅遊職業學院、暑期到國學班義務教學的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畢業生劉文林如是説。
中國美術學院山水專業碩士周才林在寨子裏教學生寫生(攝影:周政文)
“師以德為貴”。周政文老師這樣以身示範、不斷幫助貧困孩子走出大山的行為深深感染著每一位學子、也才讓這些學子們發自內心的有團結互助、不忘師恩、不忘家鄉的精神。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熊愛琳老師教學生誦讀《三字經》。裝修一新的國學班共有5間教室。分別教授國學、國畫、書法等。暑期共有91名學生在這裡學習。(攝影:郭丹)
當朗朗讀書聲從古木校舎中傳來,不由得讓人感慨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在眾多長輩、學長、社會人士關愛之下成長起來的樓上古寨的娃娃們是多麼的幸運與幸福。
沈乾坤:扶貧扶教育 打造石阡文化修養棲息之地
新華社駐石阡縣扶貧工作隊隊長沈乾坤在國學班開辦儀式上講話。(攝影:郭丹)
開班典禮之後,新華社駐石阡縣扶貧工作隊隊長沈乾坤告訴記者,“貴州省石阡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樓上村近年來發展旅遊,農民人均年收入雖略高於全縣平均水準,但至今仍有81戶人家,305人尚未脫貧。在這樣的條件下,樓上古寨的村民能不忘祖訓,為後代著想,自發組織創辦國學班,這應該説是個壯舉。”
沈乾坤談到,“‘扶貧’不應該僅僅是物資上的捐助。能發揮當地居民的創造力、積極性,幫助其找到自我實現的路子,也許才是最好的方式。樓上古寨國學班的創辦得益於村民自發、自主的意願,得益於古寨自古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國學班不僅僅能成為當地留守兒童接受國學滋養、接受祖國傳統文化熏陶的基地,更能發展成一個聯通外部世界、與外界交流的文化中心。像今天參加開班儀式的北京戲曲評論學會一行,既是對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的支持,更開啟了古寨在對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未來希望更多的社會團體關注、關心山寨裏的國學班。我們也相信,這種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文化交流中心形成的疊加效應,也一定會吸引更多遊客慕名而來。希望發揮這一優勢,將樓上古寨打造一個適合文人墨客慢慢品味、潛心靜修、長期居住的文化棲息之地,助力當地經濟、文化雙發展。”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靳飛在參加國學班開班儀式後表示,“希望我們社會團體能發揮社會交流樞紐的作用,為孩子們拓寬視野、走出大山提供更多的信息與資源。也希望我們能從文化交流的角度探索出一套長期幫扶山區孩子的新模式。希望國學班的孩子們能在青山綠水的環境中學習古人‘梅蘭竹菊’的精神,學好國學、學好做人。”(新華網記者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