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學者高度評價紅軍長征 強調當今中國仍然需要"長征精神"
國際在線報道(駐日本記者李軼豪):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各地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追憶長征的歷史,重溫長征的精神。本網記者採訪了研究紅軍長征的日本學者,他們都盛讚長征的精神。
日本目白大學的副校長鐙屋一教授是中國問題的專家,對紅軍長征有深入的研究,發表過多篇相關的論文。鐙屋一教授認為:“建立新中國可以説是近似于神話的偉大事業,長征中經過了很多困難,挑戰惡劣的自然環境,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團結一致,奮勇戰鬥,同時又不氣餒,具有樂觀主義精神,克服各種困難。在過程中展現了紅軍正面的形象,這對後來建立新中國積累了能量。”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鐙屋一教授認為長征對於中國共産黨最寶貴的收穫是毛澤東在黨內核心地位的確立。“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獲得了眾多的支持,然後經過延安整風運動,直到1943年毛澤東成為最高領導者,共産黨也積聚能量可以同國民黨相抗衡。所以説在長征的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毛澤東在黨內地位的提升。”
2014年,日本橋報社在日出版發行《紅軍--長征史詩》一書。曾在中國留學並在湘潭大學任教的渡邊明次老師是本書的日文譯者。渡邊老師介紹説,翻譯用了2年多的時間,在翻譯之前他還觀看了相關的影像資料和書籍。他説整個翻譯過程也是對長征歷史認知的過程。“為什麼毛澤東等共産黨人要克服重重困難進行長征,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毛澤東的偉大的共産主義理想又是什麼?毛澤東之所以可以獲得成功是因為他讓中國的工農群眾覺醒,並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對這些背景仍然想繼續去探知。”
書籍的翻譯也讓渡邊先生留下了很多遺憾。他説如果精力和財力允許,他其實想在重走長征路之後再開始翻譯。他頗為自豪地説,這本日文版的《紅軍—長征史詩》增加了日本讀者對共産黨、毛澤東以及長征全貌的了解。談及紅軍長征路上曾經留下了翻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眾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渡邊老師説每一段都很不容易,最為感動的是共産黨人堅定前行的決心。“(印象深刻的是)毛澤東等共産黨人的向著信念堅定前行的姿態。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如果沒有實現共産主義的信仰,長征無法堅持下去。”
雖然長征勝利已經過去80年,但是“長征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現在的中國社會依然有眾多的啟示作用。渡邊老師贊成當今的中國社會仍然需要“長征精神”,有必要積極地弘揚“長征精神” 。 “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為了實現理想,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如果回到原點,不忘初心,重溫克服萬重困難的長征精神,發揚長征精神,仍然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