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 69.4%受訪者感覺社會風氣改善

2016-09-20 07:30:50|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楊玉國

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 69.4%受訪者感覺社會風氣改善

漫畫:趙國品

  近日,廣東省紀委官方網站通報了查辦的4起領導幹部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吉林省紀委也通報了7起典型問題。中秋節剛剛過去,國慶節馬上來臨,正是訪親會友、人情往來的密集時段,也是各種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和“四風”問題容易集中爆發的時段。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9.4%的受訪者表示,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社會風氣有了明顯改善。但與此同時,54.0%的受訪者直言,在中秋節國慶節期間,身邊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確有抬頭趨勢。

  54.0%受訪者感覺“兩節”期間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有抬頭趨勢

  35歲的王平家在北京四環外,工作單位在二環內,每天開車上班。從中秋前一個星期開始,王平就察覺到上班路上開始變得擁堵,原來半小時的路程,現在經常得開40分鐘。為了不遲到,他不得不每天提前15分鐘起床。“早幾年一快到中秋,馬路上外地牌照車輛就多了起來,爆堵,據説都是進京送禮鬧的。八項規定出臺後,明顯感覺中秋前後沒那麼堵了。今年感覺又堵得厲害,不知是不是‘送禮風’回潮了。”

  調查發現,54.0%的受訪者感覺在中秋國慶期間,身邊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有抬頭趨勢,26.2%的受訪者感覺説不好,僅19.8%的受訪者感覺沒有。

  而在各種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中,最常見的是收送禮金禮品(66.3%)和違規公款吃喝(61.8%)。其他依次還有:濫發津貼補貼、獎金和實物(51.6%),公車私用(39.8%),公款旅遊(38.6%),出入私人會所(28.1%)等。只有2.8%的受訪者認為這些行為都沒有。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長期從事反腐敗工作的研究,在他看來,經過這幾年大力反腐倡廉,老虎蒼蠅一起打,大家都看到了中央反腐的決心和各項反腐政策的執行力度,腦袋裏也都有了這根弦,因此,目前整體上違反八項規定的現象有很大改觀,反腐形勢還是比較平穩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儘管中央三令五申,但在某些地方,確實還存在著違反八項規定的行為,尤其一到節假日,這樣的行為就有抬頭趨勢。莊德水分析,這是因為在某些地區,官場政治生態沒有根本改變,制度監管在某些領域還存在監管空白現象,導致有一些人抱著僥倖心理,認為我們的反腐是“中國式過馬路”。尤其在重大節日節點,人情往來頻繁,更容易有渾水摸魚、法不責眾的想法。

  65.7%受訪者所在單位會在節前進行相關提醒

  臨近中秋,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張然,在單位樓下看到了“關於中秋國慶期間嚴防‘四風’反彈的通知”和“關於中秋國慶期間加強公車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各種違規行為,還專門給出了舉報電話和郵箱。

  “可能因為是中央直屬的事業單位,這幾年我們單位在這方面抓得特別緊。不僅財務報銷制度比原來嚴格了許多,逢年過節,都會提前提醒大家遵守各項規定,還會要求各個部門層層傳達。如果是黨員,還會被專門提醒。”張然認為,“這樣挺好。本來也不會去做這些事,有了提醒,腦袋裏的弦會繃得緊一些,能防患于未然。”

  調查顯示,65.7%的受訪者所在單位會在節假日前提醒員工遵守相關規定。其中,相較來自其他性質單位的員工,來自黨政機關(83.0%)、事業單位(76.3%)和國有企業(71.3%)的員工會更多地收到單位提醒。

  儘管節前提醒是多數企事業單位都會採取的方式,但只有37.3%的受訪者認為這樣的方法能有效抑制“節日病”。在受訪者看來,最根本的還是應該從制度層面入手,建立有效的監督舉報機制(56.9%),同時,加強對各種“四風”隱身變種問題的查處(55.3%)和節假日重點時間節點的檢查(52.5%)。

  孟小剛在西部某縣級市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到北京出差。他有一個隱隱的感覺,在北京,對於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行為的檢查和查處力度都非常大,尤其是紀委和審計部門進駐過的地方,每個人都非常謹慎。最近他因為一個項目需要談的時間較長,一直想請一位處長出來一邊吃飯一邊聊,但無論他怎麼勸,都被這位處長婉拒了,所有的事情都改在辦公室談。

  而在他工作的縣級市,雖然跟從前比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他認為,地方上各方面的利益交織更加複雜,久而久之難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規定不能收受禮金禮品,但小地方人少,很容易就能扯上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係,以親戚走動的名義送禮,這樣的人情往來很難拒絕。

  莊德水認為,越往下,環境就越複雜,監管力度就越弱,領導幹部的認識就越弱,執行能力也就越弱,這是由特定的環境條件決定的,有其客觀性,這也是目前很多問題都出現在基層的根本原因。在他看來,這樣的客觀形勢意味著反腐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要抱定“一竿子捅到底”的決心,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政策不失靈,執行不走樣。

  與此同時,莊德水也發現,很多教育活動或專項檢查,在某些地方流於形式,讓人容易産生幹和不幹一個樣,甚至幹了還不如不幹的想法。這種趨勢一旦蔓延開來,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政策的權威性,造成執行力的下降,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對於如何有效抑制“節日病”,防止“四風”反彈,43.1%受訪者建議出臺反“四風”、改進作風的制度規定,39.0%的受訪者建議大力弘揚廉潔勤儉的新風尚,37.3%的受訪者強調對頂風違紀行為一律“零容忍”, 26.5%的受訪者認為應建立長效機制,反“四風”常態化。

  69.4%受訪者感覺近幾年社會風氣有明顯改善

  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至今已有將近4年時間,效果如何?調查顯示,69.4%的受訪者感覺社會風氣有明顯改善,其中16.9%的受訪者認為有非常明顯的改善,52.5%的受訪者認為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在上海一家環保規劃設計院工作的于曉飛對此有切身感受。單位以前每年都有很多出國考察機會,大家輪流出去,工作考察之餘,還能玩幾天。但現在,這方面控制得非常嚴格,預算要在年初就定下來,只有確實必要的,才能獲得審批,而且對來回時間也規定得非常嚴格,徹底堵住了“公款旅遊”的路子。

  春節回老家也感覺很明顯。于曉飛的老家在湖北荊州的一個縣,以往坐火車或飛機到荊州,站臺上和機場開著公車來接人的隨處可見,但這幾年,很少能見到公車了,都是私家車。

  宮姚也有類似感受。在東部沿海一家民營建築公司擔任財務主管的他,雖然感覺八項規定和反“四風”主要還是針對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像他們這種民營企業,似乎影響並不是很大。但他也感覺,整個社會風氣還是有很大好轉。最直接的感受來自於自己的工作——原來請相關部門的人吃飯是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經常陪吃陪喝,吃出了脂肪肝,喝酒喝壞了胃,家人也對自己非常有意見。現在好了,除了加班,大部分時間都能回家吃晚飯,還能輔導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的學業,感覺生活更有規律了,生活方式更健康了。

  宮姚相信,這樣堅持下去,未來幾年社會風氣應該能夠進一步改善。調查中,57.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對未來社會風氣進一步改善有信心。

  莊德水認為,要使八項規定的精神一直落實下去,進一步改善社會風氣,最根本的一點,還是要從制度上加以保證。他還給出了兩點建議:第一,可以在相關工作中採用技術創新,比如採用大數據手段,來進行更加有效的監管。因為現在一些收受禮品禮金的行為,並沒有利用公款,而是通過私人企業操作,繞開了目前的監管。第二,要移風易俗,改變國人長久以來人情往來的思維方式。在他看來,這是一件需要久久為功的工作,什麼時候在各種重大節日面前,國人能做到不被人情所累,我們反腐倡廉工作的推進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