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唐自華:河源道考察紀行

2016-09-21 14:03:1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9月10日,在烏魯木齊的本次科考研討會上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9月1日至8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絲綢之路(新疆)國際文化傳播發展中心承辦的“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在絲綢之路南線“崑崙河源道”展開。

  十余位國內知名學者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團隊組成科考團隊一行,實地探訪,通過重走古代交通路線,考察歷史遺址遺存,梳理中華文明源流和中外交通史話。

  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臺(CIBN)協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科考活動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全媒體報道。國際在線、CIBN互聯網電視(國廣東方)、CIBN看東方直播、國廣星空CIBN手機電視、中華網等使用各種新媒體手段向全世界報道了本次科考活動,破譯“一帶一路”的文明密碼。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唐自華全程參與了本次“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並根據自身經歷撰寫下文:

9月6日,中國阿富汗邊境的南瓦根基達坂 攝影:黎萌

  一

  9月6日,我們一行人登上了南瓦根基達坂[1]。這是兩峰夾峙的鞍部,國防公路已經直接鋪到邊境線上。雖是初秋,4800m的達坂上早已朔風凜冽,雪花飛揚。我們已經把所有衣物都穿上了,打開車門的一瞬還是不由得又裹緊了些。

  腳下,喀拉秋庫爾河[2]波瀾不驚,從境外的冰川發源,在國境線附近繞過碎石堆,蜿蜒向東流去。岸邊,棱角分明的礫石灘上點綴著枯黃的野草和萎頓的多肉植物,偶爾還有紅色和紫色的小花在岩縫裏瑟瑟發抖。碎石堆後面,冰川近在咫尺。沒有陽光,冰川顏色有些暗沉,被冰流裹挾的石塊在冰面上顯得突兀甚至猙獰。更高處,雪霧交加,冰峰隱沒在雲裏。

  向境外張望,達坂之下一片寬闊的谷地,小溪流穿行其中,漸行漸遠,最後和谷地一起消失在雲霧裏。雲霧下面便是瓦罕谷地,溪水是瓦罕河的源頭,經帕米爾高原西部的噴赤河匯入阿姆河,穿過沙漠最後流入鹹海。喀拉秋庫爾河也是如此——它是塔什庫爾幹河的支流,塔什庫爾幹河在高原東部與葉爾羌河匯合,縱貫塔克拉瑪幹沙漠後匯入塔裏木河,最終消失在塔裏木盆地的東部。

  這裡,是中國-阿富汗邊境,也是阿姆河-塔裏木河流域的分水嶺。在稍大的尺度上,帕米爾高原是青藏高原西北諸多山體的山結,是分隔中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主要地理單元,而源自帕米爾的諸多河流不僅孕育了大陸中部的諸多文明,還成為彼此溝通的天然紐帶。

9月6日,中國阿富汗邊境的南瓦根基達坂 攝影:黎萌

  二

  新生代伊始,印度次大陸快速越過赤道,由南向北朝歐亞大陸斜衝過來。受到塔裏木剛性塊體的阻擋,印度板塊北部的大片地區潛沒到歐亞大陸之下,地表劇烈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在塔裏木地塊的西側,印度板塊長驅直入,又向北楔入300km。強大的擠壓不僅激活了塊體之間的縫合帶,更使得天山與印度板塊之間的地殼強烈縮短、增厚、抬升,帕米爾高原也逐漸成型。最晚到2300萬年前,不斷抬升的帕米爾高原已經足以阻礙水汽交換,形成塔裏木盆地的地形格局和乾旱氣候。

  南側印度板塊的擠壓在帕米爾高原上形成東西方向的谷地,河流在其中悄然孕育。河流溝通了高原與盆地,將碎屑物質轉移至低處堆積下來,成為塑造高原形貌的重要力量。進入第四紀冰期,冰期的高原迎來了更強大的地形塑造者——冰川。第四紀氣候冷暖波動驅動冰川反復進退,冰川蠻橫地改造著河谷,逐漸成為底部寬平的冰川谷。如果山脊兩側都有冰川,還會形成像刀刃般狹長陡峭的山脊線。帕米爾高原地震和冰川活動頻繁,常在高原周邊形成堰塞湖。堰塞湖阻止了下游河流的溯源侵蝕,促進了河流上游的淤積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高原地貌的穩定。

  幾千萬年的地殼運動造就了雄峙于歐亞大陸中部的帕米爾高原,聯結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的同時,也分隔了中亞、西亞、南亞和東亞。同時,從冰川發端的涓滴細流匯成大河,又在不同方向沒入荒原。

南瓦根基達坂中阿邊境地帶中方一側 攝影:黎萌

  三

  從蒙昧初開到文明時代,帕米爾高原始終是歐亞大陸文化交流繞不開的地區,非洲的石器工藝、黃河流域的彩陶技術、兩河流域的冶金術輪番成為史前東西交流的主要載體。青銅時代,和田玉和青金石從帕米爾地區分別輸往黃河流域和兩河流域。過去四千年裏,它們各自成為古代王權的重要標識。即便如此,有意識、有組織的跨越帕米爾地區的東西交流仍然闕如。

  帕米爾地區一度還是東西方地理探索發現的天然邊界。無論是波斯帝國的碑銘,還是古希臘旅行家的典籍,都缺少關於帕米爾的直接信息。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帝國橫跨地中海到恒河流域,但其開創者亞歷山大大帝也對帕米爾高原束手無策。在中國,“玉出昆岡”[3]由來已久,但由於缺少實際勘察,“昆岡”泛指甘肅、新疆境內多個山脈,位置難以確定。

  到了漢朝,西域初開,中原王朝不僅開通了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的東西交流官方通道,還最終確定黃河源自於闐南山。因其盛産玉石,漢武帝將於闐南山命名為崑崙山。至此,“玉出昆岡”和“河出崑崙”作為中華文明的兩大信仰成功合流。

  此後,天馬、佛教以及大量農作物循帕米爾東來,瓷器、茶葉和造紙術沿絲綢之路西漸。而帕米爾高原,在張騫之後,甘英走過,鳩摩羅什走過,玄奘走過,高先芝走過,馬可波羅走過,榮赫鵬走過,斯文赫定走過。

  而今,我們走過。

9月7日,唐自華先生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金草灘 攝影:黎萌

  四

  我們沿清代莎車官道登臨帕米爾高原,沿著中巴友誼公路返回喀什噶爾。

  據守綠洲的烽燧、崑崙絕壁上的古道、葉爾羌河上的殘橋,塔什庫爾幹河畔的棧道,都是歷史與現實的映照。曲曼[4]的黑白石條、塔什庫爾幹的石頭城、卡拉其古[5]的公主堡以及瓦罕走廊的戍堡,無不是東西交融碰撞的明證。

  返程時,我們繞過慕士塔格[6]和公格爾峰[7],在蓋孜河[8]切開的山谷裏,紫色、灰綠色的中生代地層、鮮紅色、黃色、棕色、灰色的新生代沉積依次呈現,到山前豁然開朗,大片綠洲滿目蔥蘢。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形成的褶皺、斷層在路旁肅立,一如當初,注視著行色匆匆的商賈僧俗。

  慕士塔格峰東側的莎車官道上,正在建設的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在造就高峽平湖的同時,也會淹沒數十公里絲路故道。另一側,從奧依塔克[9]到布倫口鄉[10],一段新的公路淩空飛架,天塹坦途。

9月7日,唐自華先生(左一)在慕士塔格峰下和其他專家一起查看地圖 攝影:黎萌

  部分專有名詞注解:

  [1]南瓦根基達坂位於瓦罕走廊東端的山口(達坂),地處中國、阿富汗邊界,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孔道。其在塔吉克斯坦語中意為通往瓦罕的達坂。

  [2]喀拉庫爾湖位於比海平面高1.3萬英尺(3900米)的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山脈(Pamir Mountains)中,直徑16英里(25公里),靠近中國邊境。

  [3]“玉出昆岡”四字出自《千字文》。《千字文》為南朝梁周興嗣撰寫。

  [4]曲曼村位於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拉甫鄉政府以北4公里處,國道314線橫貫全鄉而過。

  [5]瓦罕走廊有100公里在中國境內,從新疆塔什庫爾幹縣的公主堡至中阿邊境,當地人稱其為卡拉其古通道。

  [6]慕士塔格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與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交界處,海拔7509米(登山界普遍公認7546米)。

  [7]公格爾峰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為崑崙山的高峰之一,海拔7649米。

  [8]蓋孜河位於喀什地區中部,發源於撒裏科勒斯山北麓,由木吉河、雅瑪亞河于布侖口匯合而成,全長374公里。

  [9]奧依塔克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首府阿圖什市一百二十七公里、阿克陶縣奧依塔克鎮西南方向22公里處,海拔2820米。這裡奇特的自然景觀令人耳目一新。“奧依塔克”柯爾克孜語意為“山澗洼地”。

  [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轄鄉。1959年成立布倫口公社,1967年更名反修公社,1984年改設布倫口鄉。位於縣城西南,距縣城220公里。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