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領文化新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之文化領域新探索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科技,引領文化新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之文化領域新探索
新華社記者周瑋
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亦真亦幻的視聽效果驚艷世界,《韓熙載夜宴圖》APP貫通視覺、聽覺、觸覺動態重現當年夜宴的華美,“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將優質資源通過數字化傳遞到邊境百姓手中……這些為群眾提供了炫酷體驗的高品質文化産品和服務,都是文化科技新成果實際應用的成功案例。
近年來,文化部、科技部等部門推進實施的文化與科技融合新項目,運用新技術新方式,探索解決改革進入深水區後的難點問題,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文化科技成果,為支撐、提升和引領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典範和樣本。
科技優化産業結構催生文化新業態
演出裝備是舞臺文化的載體,可以説是最複雜、最能體現文化科技融合的領域。“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演出效果呈現關鍵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不久前在湖南韶山通過驗收,成功應用於韶山大型實景秀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中《天鵝湖》《月光》等節目,也都應用其新技術呈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專家評價,這個項目解決了當前舞臺機械、燈光、視效、音響等聲光電機各控制系統協同困難,以及舞臺演出監督調度系統缺失、藝術創作力低下等制約文藝演出發展的關鍵問題。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文化主題展示系統技術集成與其在文化主題公園的應用示範”項目,研發了文化主題公園影像集成技術,包括球幕立體實拍和三維虛擬場景結合方法、球幕電影中虛擬場景全景渲染、球幕電影投影放映方法、用於拍攝的大型程式控制威亞系統、基於HDR貼圖的高真實感圖像渲染等關鍵技術,帶來高真實感的視覺衝擊,為特種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高科技文化主題娛樂産業的發展。
此項目還研究了基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主題公園發展模式,設計並開發了《大鬧天宮》《牛郎織女》《火焰山》主題項目,在蕪湖、鄭州等地試運營,把中國傳統文化以現代技術手法表現出來,給文化主題公園産業帶來新的活力。
如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蔣偉所説,目前,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文化産業已經佔據了文化産業的主導地位。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在文化領域中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優化了文化産業結構,而且還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業態。科技與文化融合已經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
“全媒體、數字化”助力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
3D、4D、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正逐漸引入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中,這些現代科技不僅突破了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瓶頸,還增加了觀眾的體驗性、互動性。
以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故宮書畫的全媒體傳播策略和關鍵技術研究”為例,這個項目對故宮書畫藏品的傳播途徑進行有機整合,十億像素大影像的在線瀏覽、多媒體標注數據的組織與調用、高清影像的魯棒的數字浮水印嵌入與提取演算法3項關鍵技術達到業界領先水準;研發了《韓熙載夜宴圖》App、故宮名畫記網站欄目、端門數字館數字長卷等書畫數字展示項目。
《石渠寶笈》特展期間,網上展覽總瀏覽量為55萬頁面,覆蓋用戶8.2萬人;《韓熙載夜宴圖》App于2015年榮獲了蘋果商店唯一一個“2015年度最佳App”(iPad版)。業內評價,此項目對於發揮博物館價值、拓展文化遺産的時代內涵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科技支撐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哥窯青瓷借科技“重現生機”: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黑胎哥窯開片青瓷復燒工藝研究”,挖掘利用龍泉礦藏的胎、釉料配製技術,結合現代先進工藝設備,提出了一套系統有效的青瓷科研方法與實驗方法,對黑胎哥窯開片青瓷燒制工藝的恢復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此工藝已能應用到實踐生産,每年可生産100余件黑胎哥窯開片青瓷精品,實現銷售收入680余萬元。
讓傳統工藝更好融入現代生活,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絲綢織錦文化創意與工藝創新及示範推廣”,運用現代數碼倣真彩色絲織技術,將織錦工藝所能表現的顏色種類由20多種增加到近千種,在工藝精細度上由傳統的每平方英寸不超過300根提高到600根以上。
“這一項目首次實現了中國傳統織錦的數字化設計與製作。”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邱春林説,此項目為弘揚我國優秀傳統工藝,實現傳統工藝美術品種的轉型和升級探索了有效路徑。
“雲計算”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中辦、國辦2015年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強調要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提升現代傳播能力,為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指明瞭方向。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打通“最後一公里”。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和傳播渠道建設”,提出針對我國農村現實情況的文化數字資源使用模式體系,研製了一點通鄉村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服務平臺,利用農村地區現有傳播渠道和終端提升農村地區文化互動傳播水準。
實現資源共享,雲技術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雲計算環境下智慧化數字文化資源信息採集和資源整合及服務模式研究”,著力解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信息孤島問題,打破網絡傳輸的瓶頸,提高設備設施的利用率,實現對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的全局管理、監測和統計,努力探索新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形態,提升服務效能。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公共電子閱覽室的新形態實現研究”提出公共電子閱覽室新形態的實現路徑和運營模式,研究成果包括實體模型、技術産品、標準規範和服務案例等完整方案,解決了我國在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進程中面臨的建設、管理、服務等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
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羅雲川説,順應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趨勢,構建完善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運用現代科技培育新興公共文化服務業態,必將為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展示與傳播、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打開新的局面,引領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