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排名穩定第28位 居新興經濟體之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劉素雲):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9月28日發佈《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在全球競爭力排名榜上連續第三年保持在第28位,領跑金磚國家,保持最具競爭力新型市場地位。瑞士則連續第八年穩居排行榜首位。
全球競爭力報告是世界經濟論壇最重要的年度報告之一。其排名主要是基於2004年推出的全球競爭力指數,共包括12項評分指標。今年的報告對全球138個經濟體進行了調查分析和排名,其中進入前10位的經濟體是:瑞士連續第八年排名榜首,新加坡和美國分別排第2位和第3位,與去年相同;其後依次為荷蘭、德國、瑞典、英國、日本、香港、芬蘭。
世界經濟論壇指出,雖然歐洲經濟體仍然在前十名中佔據統治地位,但歐洲固有的南北差距仍未見彌合的跡象。西班牙、意大利的排名都在三、四十位,希臘更是跌落五個位次,排在第86位。法國是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其排名上升一位至第21位。
報告顯示,中國連續第三年排在第28位,仍然是排名最高的金磚國家。在12項評價指標中,中國得分較高的領域是:市場規模、宏觀經濟環境、衛生與初等教育。報告同時列出了中國存在主要問題因素,包括融資環境、政策穩定性、政府機構的官僚作風和低效率、通貨膨脹、腐敗等。在其他金磚國家中,印度攀升了16位,排在第39位;俄羅斯和南非均上升兩位,分別排在第43和47位;巴西排在第81位,是唯一一個排名下降的金磚國家。
在阿拉伯世界,能源價格的下跌使得提升競爭力這一任務變得更加緊迫。報告指出,該地區所有的能源出口國需要繼續發展多元經濟。另外,盧旺達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上升6位,排在第52位。不過,非洲國家的排名普遍落後。排最後一位的國家是也門。
從全球角度來看,本年度報告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過去十年間,各經濟體開放程度出現下降,這直接影響到全球的增長與創新。報告數據顯示,過去十年的下行趨勢影響到各種收入水準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非關稅壁壘的增加。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表示:“全球經濟開放程度的下降正在危及競爭力,使領導者更難以推動可持續、包容性增長。”
報告還闡明瞭下列問題:在發達經濟體中,量化寬鬆和其他貨幣政策措施為何不足以重啟長期增長?報告指出,與那些在全球競爭力指數中得分較高的經濟體相比,得分相對較低的經濟體採取的干預措施未能産生同樣的效果,表明強大的競爭力是貨幣刺激措施産生效果的重要條件。
報告還深入分析了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國家如何調整其優先事務。雖然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和運轉正常的市場這些決定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始終非常重要,但全球競爭力指數表明,一個國家在技術就緒度、商業成熟度和創新等領域的表現,對於提高競爭力和增長率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