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革命聖地延安:延安精神一如往昔
圖片説明:網媒採訪團來到延安,登上寶塔山俯瞰延安新貌。
東方網記者劉輝9月29日陜西報道:“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昨天,網媒採訪團重聽信天遊式新詩《回延安》,不禁思緒萬千。
圖片説明:寶塔山是革命聖地的標誌和象徵。
寶塔山高1135.5米,山上寶塔,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這座古塔後來成為革命聖地的標誌和象徵。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幣二元券正面圖案為“延安寶塔山”。
“不登寶塔等於沒到延安來”。儘管還沒到國慶長假,前來遊人卻一波接一波。環繞寶塔,即可360度俯瞰延安全景,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延河河水奔流不息,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記載了紅色歷史,講述著革命事跡。
圖片説明:清涼山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搖籃。
“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陳毅將軍為之稱讚的清涼山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搖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就作為克服經濟困難,實現生産自給的努力目標。這一切,仿佛都在巍然聳立的寶塔見證下,迸發著那個年代金戈鐵馬保家衛國的力量。
圖片説明:日本飛機轟炸後的延安城。
1935年,紅二十五軍到達延川縣永坪鎮,是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隊伍。作為革命老區,延川曾為長征勝利做出重要貢獻,但由於山大溝深,環境惡劣,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延安東北部的延川縣,是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總人口19.2萬人,現有貧困村63個,貧困發生率13.7%。
圖片説明:陜西省安居工程。
近年來,老區人民通過移民搬遷、發展旅遊、培育現代農業等方式,鼓足幹勁要在2018年摘掉“貧困縣”帽子。
在文安驛鎮風景移民安置小區,已有1000余戶來自全縣各處的移民搬入新居。據介紹,該小區規劃了三期,將能容納2000余戶移民居住。
圖片説明:徐海勝接受記者採訪。
徐海勝是文安驛土生土長的農民,目前住在了園區的過渡房。“新房子正在裝修,很快就會搬過去了,”徐海勝告訴記者。之前家裏家境比較困難,他們的耕地在2014年修建高速路時被徵用,古鎮開園後,老兩口應聘到園區工作增加了家庭收入。據了解,文安驛鎮按照“一鎮三園”的總體佈局,將為當地群眾提供約1萬個就業崗位。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裏,記者團了解到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延安人將脫貧分解明確到戶到人,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如今,延安市的吳起、志丹、黃龍三縣已實現整體脫貧。1956年,《回延安》詩人賀敬之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感慨于建國之後舊貌換新顏,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圖片説明:記者團採訪延安革命紀念館。
登上寶塔山,俯瞰延河水,探訪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新聞紀念館,切身體會歷史變遷,時代發展。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歷史選擇了延安,延安鑄就了輝煌。
寶塔山依舊巍然聳立,延安精神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