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精準扶貧 不落一人——湖北省鄖西縣脫貧攻堅見聞

2016-09-29 14:00:50|來源:光明網|編輯:鄧晨曦

  【長征路·新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夏靜

  “蘇維埃新中國勝利萬歲”“打土豪,分田地,救窮人”……記者日前來到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丁家坪村的紅二十五軍75師23團政治部舊址,在陳舊房屋的外墻上,依稀可見當年紅軍寫下的標語。

  精準扶貧 不落一人——湖北省鄖西縣脫貧攻堅見聞

  湖北省鄖西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攝光明圖片

  位於鄂西北邊陲的鄖西,北依秦嶺,南瀕漢水,有“秦楚咽喉”之稱,是中國紅軍長征的見證地。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鄖西開展鬥爭,並依託鄖西、山陽等邊界地區創立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

  “紅軍是工人農民的軍隊,紅軍是蘇維埃政府指揮的軍隊,紅軍是共産黨人領導的軍隊……”1981年,家住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虎頭岩村的劉立英,將珍藏46年的紅軍傳單《什麼是紅軍》交到了鄖西縣檔案館。這張紅軍傳單由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政治部于1934年12月10日印發,這樣的傳單在鄖西等地區曾廣泛流傳。

  “紅二十五軍主力在這裡建立了蘇維埃區政府,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同時進行土地革命,開展宣傳和群眾工作。”鄖西縣關防鄉丁家坪村83歲的老人魏富堂説,當時丁家坪村有88戶人家,參加紅軍的就有76人。“村裏的老人説,紅軍對群眾好,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群眾也非常擁護紅軍。”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坎子山村82歲的魏登志告訴記者。

  這片見證紅軍不屈意志和無畏精神的紅色土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新征程中,正在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

  受自然條件限制,鄖西“十年九災、十災九旱”“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加上發展基礎薄弱,縣域經濟增速緩慢,這裡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數據顯示,鄖西縣新一輪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共識別貧困人口49278戶、142687人,貧困發生率達33.6%。

  面對嚴峻的脫貧形勢,鄖西縣提出“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鄖西堅持“精準扶貧,就業先行”,制定了“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工作目標,積極與廣東省開展勞務輸出協作。2015年,鄖西縣開展就業培訓100余場,實現轉移就業1.2萬人,人均增收2500元,務工脫貧人口占總脫貧人口的50%以上。

  丁家坪村村民黃祥梅家裏有兩個女兒,都在上學讀書,每年的學費是一大筆開銷,家庭負擔沉重。“以前主要靠種地營生,家裏每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現在丈夫在外地務工,家裏每年收入可達3萬元,日子比以前輕鬆多了。”黃祥梅説。

  鄖西縣非常注意聚集合力,強化社會扶貧。他們積極引導“鄉親”力量參與精準扶貧,以鄉情為紐帶,組建“鄉親扶貧協會”,吸引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並培育縣域經濟,創造就業崗位,增強縣內吸納就業能力。截至目前,鄖西縣已組建“鄉親扶貧協會”180余個,會員達3000余人,引進資金5000余萬元,培育農産品加工企業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75家、家庭農場12家、種養大戶1100多戶,帶動6000余戶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增收。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我不忍心看著鄉親們受窮。”湖北口回族鄉虎坪村退伍軍人王賢明説。2013年6月,他集資200萬元成立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便民牛羊養殖合作社,如今已吸引周邊100余戶養殖農戶加入。為幫扶養殖戶擴大銷售渠道,王賢明還將目光投入網絡銷售市場,成立“馬頭山羊電商代辦點”,把湖北口馬頭山羊賣到全國各地,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廣泛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多方發掘社會扶貧資源,推動形成了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有力增強了鄖西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個地方有産業,才具有持久的自我發展能力。為解決産業發展的資金瓶頸,鄖西縣通過産業扶持資金扶持引導貧困戶發展中藥材、茶葉、桑蠶等農業特色産業,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截至目前,全縣已下撥産業扶持資金2564萬元,做實到戶産業項目3727個,到戶産業扶持資金1340萬元,發展産業扶貧示範基地159個,培植市場經營主體142個。同時,鄖西在積極推進旅遊扶貧,加快構建適應“大旅遊、大産業、大發展”的旅遊體制。今年1至6月份,鄖西縣接待遊客265.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3%和25.68%。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