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務
【健康中國·權威解答】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袁于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品質,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這和普通老百姓的關係極為密切,為此記者專訪了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饒克勤。
記者:如何解讀“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的內涵?這一政策如何體現我國的健康公平?
饒克勤: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就是通過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讓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千家萬戶的幸福和社會公平正義。新醫改以來,我國相繼建立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通過強基層、保基本,有效地提升了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尤其是關注低收入和弱勢人群,縮小地區間、人群間健康狀況的差異。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尚不平衡,因病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我國農村貧困人群中長期患有慢病的人數超過900萬人,其中大病患者240萬人。今後相當長時間,我國政府將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向低收入或貧困等重點人群傾斜,加大對農村和貧困人群的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精準扶貧的力度。
記者: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哪些問題?
饒克勤:我國城鄉居民的疾病模式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慢病呈現井噴式發展。比如,過去10年我國高血壓患病人群增加1倍、糖尿病人增加了5倍,諸如肺癌等一些惡性腫瘤持續高發,這些疾病的診斷治療由於基層能力不足,患者大量涌入城市醫院,這也是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原因。就目前而言,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對這些重病的保障沒能實現全覆蓋,基本藥物還滿足不了這些疾病的治療,這些問題需要國家繼續完善基本衛生制度,協同推進醫保、醫療、公衛、藥供、監管體制的綜合改革。
記者:如何繼續深化醫改,以推動這一目標的儘早實現?
饒克勤:下一步醫改工作的重點將放在制度建設上。一是要抓好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沉、資源下沉、關口前移;二是抓好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正確處理好醫院與政府的關係,實現政事分開、官辦分離,提高服務能力和運行效率;三是抓好全民醫保制度建設,完善籌資機制、提高保障水準、改革支付方式、加強基金管理;四是抓好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設,從生産、流通、使用多個環節保障品質安全、方便價廉、規範管理;五是抓好綜合監管制度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全行業管理。同時,著力發揮傳統醫學的優勢,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入手,建立激勵機制,調動廣大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2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