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

2016-09-30 18:31:3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韓基韜

  【光明時評】

  社交平臺的興起創造了許多新事物,也形成了層出不窮的新話語體系和風格。在這個年輕人佔主導的世界裏,一種以自嘲、頹廢、麻木生活方式為特徵的“喪文化”近期正在部分青年群體中流行。“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幹”“頹廢到憂傷”,這些散發著絕望特質的話語,配上生動的“葛優癱”“懶貓癱”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內容。

  從這些話裏,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某種情緒——什麼都不想幹、只想蹉跎歲月、找一個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著的消極情緒。這與大家對青年朝氣蓬勃的一貫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費解,也令人擔憂。本是理想的代言人、奮鬥的急先鋒、道義的擔當者的青年人,怎麼就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無的“行屍走肉”了呢?

  如果從源頭上找起,這種看上去消極無助、絕望麻木的表情包和流行語,其實大都不是社交平臺原創。從“喪歌天后”Lana Del Rey的最新單曲到網絡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從歐美那只悲傷的佩佩蛙到來自日本的萌物懶蛋蛋,從每一集都很致鬱的馬男波傑克到最大的心願就是“永遠被人養著”的日劇主人公,這些音樂、動漫、影視中的“喪文化”,才是真正源頭。而“喪文化”表情包,只是“喪文化”的音樂、動漫、影視的一種二次傳播和言語反映。

  語言使用具有極強的斷章取義以及再詮釋的功能,很多使用這些話和表情包的年輕人可能並不一定認同這些音樂、動漫、影視裏完整呈現出來的“喪文化”。但是對於這些“生動”的句子、自嘲的話語,他們覺得很能反映一種無力、無奈、無趣、無感時的心境,於是互相調侃,互相宣泄,這是年輕人常見的表達方式,也是緩解壓力的一種常用途徑。

  然而畢竟言為心聲,語言為人所用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緒。這種消極的解構的話語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調侃中,也相互影響著每一個人。長期在這樣的話語裏生活浸潤,不免會沾染消極的情緒,從而影響到對待生活、周邊的態度,對於個人的成長以及社群的和諧,都有極大的危害。

  從價值的角度來説,青年人朝氣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就應該趁年輕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自覺加強學習、自覺奉獻青春,敢愛敢拼,敢試敢為,與頹廢的生活方式絕緣。從語言的角度來説,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與美麗,更應在詩歌中汲取素材,從名著中獲得養分,爆發青年人所獨有的語言創新的“洪荒之力”,創造符合時代、符合自身特點的青年用語。

  當然,對於政府和學校來説,在關心青年人用語和思想的同時,也要關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態,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真正為青年人排憂解難,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熱心人,引導青年人積極向上,在服務與奮鬥中實現自我,徹底遠離“喪文化”的侵蝕。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