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留下來,就是一種貢獻”——一位玉樹雜多縣女教師的故事
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的學生在上課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熊珊):教師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平凡而偉大的。近日,跟著“中國扶貧攻堅——走進青海”媒體採訪團到玉樹採訪,我有幸採訪到了在最基層當教師已有九年的語文老師馬索爾,聽她講述了她平凡的故事。
到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天天上飄著雪花,去往玉樹雜多縣的路非常顛簸,我們大概走了一百公里崎嶇的山路,才行駛到有公路的地方。雜多縣的海拔在4200米左右,因為走山路耗費了不少時間,我們抵達雜多縣第二民族中學已經是中午了。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沒來得及顧上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就開始了採訪。
雜多縣一直很注重環保教育,學校裏開設了環保課程,所以當天我們在學校的第一站就是“垃圾換文具”的活動現場。也就是在這裡,我遇到了馬索爾。那天她穿著得體的職業裝,裏面穿了一層薄薄的乾淨的白色單衣,所以我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她。她在教室門口迎接我們,用清脆好聽的普通話説:“有沒有高原反應?習不習慣這裡的氣候?”對已經來到高原第四天的我來説,聽到這句話心裏暖暖的,而這熟悉好聽的普通話讓她在我心裏又多了一分親切,於是自然而然地與她聊了起來。
馬索爾老師介紹説,當初從西北民族大學畢業後,她通過了教育部的考試,由省教育廳分到了這裡任教語文課,一呆就是九年。作為在西寧市長大的漢族人,此前馬索爾對雜多一點兒都不了解,只知道這是一個牧區,學校99%以上的學生都是藏族。來到雜多這個寄宿制學校後,她在身體上和生活上都出現了不適。一方面,是海拔4200多米所帶來的高原反應;另一方面,是她對當地的飲食習慣不適應。在雜多的前三年,馬索爾每次感冒都必須打針,要不然感冒就好不了,會一拖就是幾個月。所以當時馬索爾有過離開的想法。後來有一次省裏領導來學校檢查工作時,對教師們説了這樣一句話,“只要你們能呆在這個地方、在這個地方留下來,就是一種貢獻。因為只要你們在,就有希望。”就是這句話,就是縣裏、省裏以及國家對教師的重視,成為馬索爾堅持下來的原因。
雜多縣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但因為當地鄉村生活條件艱苦,老師的流動性比較大。雜多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尼加介紹説,縣政府近三年加大了外聘教師的工作,在全縣招聘教師,按需分配到鄉村學校任教;在工資待遇方面給出較好的條件,以吸引一些外地教師。就拿馬索爾老師來説,她剛剛當老師時,收入只有兩千多元,現在,她的收入已經提升到六千多元了,此外還有“三金”,即養老金、醫療金和工傷金。最近幾年,縣政府每年撥款200萬用於獎教獎學;同時,夫妻一方在學校工作,如果另外一方也是教師並願意調到這邊學校的話,學校給予接收;另外,組織骨幹教師帶頭援助農村學校,開展兼職授課和教學交流活動,為鄉村學校教師進行示範指導和傳、幫、帶,有效提升鄉村教師師能素養。
正是因為有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扶持,才有越來越多馬索爾這樣的教師留了下來,為教育扶貧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