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提現收費,互聯網消費比價更比質
互聯網平臺免費服務在初期能夠為平臺迎來客戶,但在客戶及交易體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巨大交易成本必然會推高平臺的實際運營成本,並非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互聯網産業不斷向前發展,市場策略和行銷方向也會不斷變化。對於消費者來講,吃不到“免費大餐”未必就是虧了
近日,支付寶表示將對提現收費,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互聯網“免費大餐”又收起了一張“餐桌”。從付費視頻、付費音樂、付費閱讀,甚至合併後“變貴了”的滴滴和優步,以往“羊毛出在豬身上”的通行模式似乎正在悄無聲息地發生改變。互聯網“免費大餐”真的要過去了嗎?
從互聯網産業本身考慮,不管是靠補貼還是靠流量變現,説到底,用戶免費必然有人埋單。互聯網平臺免費服務在初期能夠為平臺迎來客戶,但在客戶及交易體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後,巨大交易成本必然會推高平臺的實際運營成本,並非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拿此前也對零錢提現宣佈收費的微信來説,數據顯示,僅今年1月份,其被銀行收取的提現手續費就超過了3億元。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味免費對互聯網平臺的持續創新和服務能力是重大考驗。
從消費端來看,付費不方便,曾是互聯網難以收費、特別是在內容方面難以進行小額多次收費的客觀問題。隨著用戶的網絡使用習慣從電腦端向移動端遷徙,以及移動支付的不斷普及,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小額支付不再是難題,這也為用戶付費行為的産生提供了條件。
更重要的是,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和黏性的不斷形成,他們的衣食住行都和互聯網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聯繫,線下行為與線上不斷深度融合,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都讓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髮生著變化。特別是“90後”“00後”的年輕消費者,作為原生的數字居民,他們更習慣互聯網的付費行為。年輕歌手鹿晗的一張針對“粉絲”的數字音樂專輯,銷量超過300萬張,證明了年輕消費者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
當然,互聯網平臺們也並沒有完全關上免費的大門。不管支付寶還是微信,都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免費額度,支付寶還表示,未來用戶使用支付寶第三方服務,還可以獲得積分,繼續換取免費額度。而在視頻、音樂、閱讀等互聯網內容售賣端,通常也提供免費試看、在線試聽等免費內容,付費內容通常依然只集中在增值服務部分。互聯網平臺們並沒有“一刀切”地收費,説明免費仍然頗有吸引力。
互聯網平臺開始收費,在給用戶指引著未來網絡生活的新方向。一方面,在商言商,互聯網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盈利,“免費”和“補貼”就像是傳統商家的優惠促銷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行銷方式,不管互聯網廠商的思路是“圈人”還是“圈錢”,“免費大餐”的菜色和口味都會隨時發生變化,隨著互聯網産業的不斷成熟,“免費大餐”的餐桌還有可能被更多地收起。另一方面,高度競爭的互聯網領域雖然盡可以“東家不買買西家”,但用戶在自由“用腳投票”的同時,也不會以“免費”或者“收費”作為選擇某項服務唯一標準,必然還要綜合考量互聯網産品的方便程度和用戶體驗,互聯網金融如此,互聯網視頻、音樂、閱讀等産品同樣如此。
互聯網産業不斷向前發展,市場策略和行銷方向也會不斷變化。對於消費者來講,吃不到“免費大餐”未必就是虧了,反而有可能是意味著一個更加方便和美好的明天。(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