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2016-10-01 21:18:58|來源:央廣網|編輯:楊玉國

  為深入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中央網信辦組織開展“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主題,以長征沿線各省區市為主,組織網絡媒體采編人員深入長征沿線和革命老區,重走長征路,探訪長征遺址,弘揚長征精神;深入基層群眾,聚焦精準扶貧,充分展現長征沿線各地落實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成效。本次活動於8月23日上午在江西啟動,歷經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共6站,于9月29日在陜西結束,央廣網兵分6路採訪,深入基層、走近群眾,用敏銳的目光、細膩的筆觸,挖掘展現長征路上的動人篇章。

  探訪長征遺址地 聆聽長征故事 領悟長征精神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江西站,101歲的老紅軍王承登接受媒體採訪

  探訪長征遺址地。在江西,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紀念園,蘇區幹部好作風陳列館、將軍館,葉坪革命舊址群,黃沙華屋舊址,紅井舊址群;在湖南,參觀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賀龍故居、通道轉兵舊址;在貴州,參觀黎平縣黎平會議舊址、甕安縣猴場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仁懷市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在四川,參觀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紀念碑,紅軍翻越夾金山紀念館、遺址地,紅軍長征兩河口會議紀念館,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在甘肅,參觀蘭州市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白銀市紅軍會寧會師舊址、平涼市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館、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革命紀念館、環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山城堡戰役紀念園;在陜西,參觀薛家寨革命舊址、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洛川會議舊址、直羅鎮戰役舊址、延安寶塔山、清涼山新聞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切尾巴戰役遺址。通過講解員們的介紹,網媒記者聆聽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想像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情景,深切感受了“萬里長征路,裏裏興國魂”的英雄本色和壯烈豪情。

  聆聽老紅軍講述長征故事。在江西,101歲的老紅軍王承登胸前挂滿軍功章向媒體記者講述長征路上的故事。老人1930年便參加革命工作,經歷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功顯赫。“打江山不易,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年輕人要吃苦耐勞,更要珍惜和平。”央廣網記者張海振在採訪完老人後感慨:正是這無數革命先烈、無數奔赴前線的軍人,讓我們擁有在和平年代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環境!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四川站,紅軍過草地紀念碑

  體驗翻雪山踏草地。在四川,網媒記者站在海拔4114米夾金山山頂,即使穿著衝鋒衣套著羽絨服依然是凍得瑟瑟發抖;在海拔3000多米的日幹喬沼澤地體驗紅軍過草地參觀紅軍過草地紀念碑,部分記者高原反應呼吸困難。難以想像當年的紅軍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是怎麼克服種種困難翻越夾金山穿越大草原。

  在長征勝利80週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來到革命老區,參觀革命遺址地,聆聽長征故事,重溫長征歷史,就像一次朝聖,感受著紅色文化的力量,接受著長征精神的洗禮。長征精神,是不屈不撓、頑強抗爭,是艱苦奮鬥、砥礪前行,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這一路的採訪讓長征離年輕一代不再遙遠,讓紅軍英勇的形象變得清晰起來,體會紅軍當年與自然鬥、與敵人鬥的艱辛歷程,更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精準扶貧長征路上奔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四件事:扶貧、生態、轉型和三農。在眾多考察和調研活動中,扶貧工作尤其是農村地區的扶貧開發成為總書記的重點關注內容。這一次網媒記者的採訪,聚焦精準扶貧。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江西站,興國縣傑村鄉含田蔬菜基地(央廣網張海振攝)

  江西,在贛州市于都縣,作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試點縣,村民積極拓展電商業務,目前已開設320個淘寶村級服務站,222個京東村點,13個農村e郵服務站,覆蓋123個貧困村。在贛州市興國縣,電商與農家書屋結合到一起,讓群眾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發展産業是實現脫貧的關鍵之策,“萬畝油茶”、“千畝蔬菜”“百畝白蓮”,促進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摘帽。瑞金市葉坪鄉華屋村曾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産業,形成“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養蜜蜂”的産業發展格局。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湖南站,十八洞村繡娘(中國網信網 徐可攝)

  湖南,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村裏的農婦們搖身一變,成為巧手“繡娘”,一針一線地繡出了自己的脫貧致富路;在“賀龍故里”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紅色旅遊帶動農民增收,還通過“分貸統還”金融扶貧、新型農業産業經營、陽光助學、創業扶持等多種“結對幫扶”模式,今年有望脫貧2497人。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貴州站,板橋鎮農村淘寶電子服務站。(央廣網 王赫迪攝)

  貴州,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通過“文化引領、開放帶動、城鄉統籌”三大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環境攻堅和扶貧攻堅”兩個攻堅;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按照“上下聯動、全面覆蓋”的要求,以領導幹部帶頭示範,整合村(社區)幹部和駐村工作組力量,確保深入每一個貧困村,遍訪每一個貧困戶的方式扶貧;在遵義市湄潭縣,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交上了高分值的茶産業轉型升級“湄潭答卷”;在遵義仁懷市,茅臺鎮的酒香打開了貴州對外開放的形象和“窗口”;在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實現了“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運行體制,經過20年多年的艱苦創業,逐漸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四川站,龍門鄉災後重建村貌。(央廣網 楊莉莉攝)

  四川,災後重建脫貧致富是關鍵。在雅安市蘆山縣紅星村,通過“家庭農場“、“借雞生蛋”等産業幫扶項目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在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場,借力紅色文化資源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再通過農旅融合模式,讓當地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農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在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經過三年的努力,龍門鄉境內220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逐步完成,全鄉31個新村聚居點逐步完工入住,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在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鄉,幹部群眾齊心協力修通“通天公路”,不止方便村民上山下山,還帶動了達瓦更扎景區的發展幫助老百姓增加收入;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村主任帶領全村種出“高原玫瑰”,“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幫助老百姓增收,老百姓感慨: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甘肅站,平涼市崆峒區廈門頡嶺村的肉牛養殖業(央廣網 張佳琪攝)

  甘肅,在蘭州市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當地主要開展保稅加工、國際貿易和跨境電子商務等業務,著力引進“兩頭在外”的加貿工企業,打造“一帶一路”上的黃金樞紐港;在蘭州市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當地政府對紅色教育基地進行了改造,探索鄉村紅色旅遊新路子,同時加快富民産業的培育,探索“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新途徑;在白銀市會寧縣韓家集鄉周灣村,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隊形成了“全膜種植打基礎、特色種植抓示範、牛羊養殖股腰包、勞務經濟增收入”的發展思路,按照“1+N”産業增收模式,實現穩定脫貧。在平涼市靜寧縣界石鋪鎮“歷史文化名村”繼紅村,村委兩班子按照“一元主導、多元增收”的産業格局,帶領全村群眾發展果品産業,走出了生態經濟融合發展、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賈洼村是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達到了穩步脫貧。在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頡嶺村,當地政府通過“削山造地”的方法,完成搬遷安置和改善基礎設施,並且通過“一牛二林三草藥”促進産業增收,實現穩定脫貧奔小康的目標。在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鄉,南梁紅色旅遊小鎮的“梅家豆腐”名聲遠播。在慶陽市環縣木缽鎮高寨村,2012年以來,依託“雙聯”和扶貧攻堅的合力推進,通過有效修建基礎設施、改善居住環境、培植富民産業,鋪就了農民致富新路子。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陜西站,災後重建對受災群眾實行統一搬遷到新居。

  陜西,在銅川市耀州區,由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薛家寨革命舊址等構成了紅色旅遊路線,使當地經濟步入飛速發展期;在延安市洛川縣洛陽村,“洛川蘋果”名聲在外,農民蘋果種植面積人均3.1畝,居全國之首,畝收入1.3-1.8萬元,全村農民人均收入1.4萬元,其中95%來自蘋果;在延安市延川縣,因2013年夏季強降雨的災害,萬餘居民的窯洞和住房倒塌嚴重受損,延川縣對受災群眾進行統一移民搬遷,就地就近重建4228戶新居;在延安市吳起縣,林草覆蓋率達到72.9%。農民退耕還林後,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還有勞力從事多种經營和副業生産,退耕還林錢糧直補到戶。

  用腳採訪 用筆還原 用心感受 用情報道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領悟長征精神 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央廣網記者張海振

  8月23日至9月29日,從江西出發,到湖南、到貴州、到四川、到甘肅、到陜西結束,歷程6站。這一路走來,網媒記者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傾聽老百姓的聲音,用文字記錄故事,用圖片展示變化、用鏡頭呈現真相。從當年紅軍經歷的生死抉擇,到長征途中的溫暖故事,從災後重建到脫貧致富,一路上記錄著、感動著、傳播著。江西日報手機網在報道中描述江西站採訪記者張海振“左手拎著三腳架,右手扛著攝像機,每次見到他,他都是滿頭大汗,衣服濕透。這兩天,江西毒辣的太陽把他徹底曬成了“黑仔”。他一人白天負責攝像、採訪,晚上回去還要剪素材、寫稿、配同期聲,每天都要忙到淩晨一兩點”。中國網信網在報道中描述四川站採訪記者楊莉莉“看到村口坐著的老人,便主動與老人聊天,老人家裏的收入狀況,村裏種的地,都是她關心的問題”。

  “走轉改”的意義,在於讓網媒記者走出辦公室,走下去體會,俯下身感受,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觸摸溫度,讓筆下的文章“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通過這一次採訪,讓90後的網媒記者,對於長征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於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於新聞報道有了更接地氣的感受,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