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義渠國遺址:農耕文化與民族融合的歷史存證

2016-10-01 20:39:3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娟):熱播歷史大劇《羋月傳》將義渠戎國這個陌生的名字帶到了公眾的視野,劇中當紅影視明星高雲翔扮演的義渠王英勇神武,粗獷的外表下深藏著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對家國民族的赤子之心。義渠王與秦宣太后羋八子之間淒美動人的感情令人唏噓,然而觀眾不禁要問,影視劇中雄宏壯闊的塞上草原,素衣花環的歃血為盟,爾虞我詐的部族爭鬥,風雲詭譎的朝堂風雲,究竟是戲劇情節的浪漫演繹,還是證據確鑿的史書工筆呢?歷史上的義渠王何許人也,歷史上義渠戎國又身在何處?記者帶著這些疑惑,來到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對義渠戎國遺址做了一次深入的採訪報道。

  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東接子午嶺,南臨涇河與陜西省相鄰,縣城東部梁峁溝壑交錯,中西部多川臺河谷,馬蓮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孕育了一方淳樸的西北人民。義渠戎國就位於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

  記者乘坐計程車緩緩爬上崎嶇的山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平整的山崗,負責陪同我們的寧縣文廣局局長丁彥宏和副局長連煥寧介紹説,“這裡叫廟咀坪,義渠古國遺址就在這裡。”

  簡直不可置信!目之所及處是一塊獨立的土梁峁,雖然遍植蒼松翠柏,但實在很難把眼前這片“荒地”跟赫赫威名的義渠戎國聯繫在一起。“義渠國距今三千多年了,很多建築痕跡,已經被歷史的塵沙掩埋。”

  然而,舉目眺望,仍然能大體辨出義渠建立都城建制的輪廓,遺址高臺坐北朝南,背靠南義垣峁,下臨馬蓮河、城北河、就龍川、水門溝四水交匯之處。這四處河流都是黃河支流,義渠古國交通極為方便,可乘船隻在關中與塞北之間暢通無阻。

  “這塊地方的風水非常好。”寧縣文廣局丁彥宏看著眼前的地形,嘆為觀止。管子曾説:“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廣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也。”義渠古國遺址背靠高山三面臨水,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與古代建城的要求非常吻合。

  記者用腳步丈量了一下,義渠古國遺址所在的這塊梁峁,南北長約330步,北部寬,南部窄,北部的寬度大概是南部的兩倍,其形狀像一把倒立的牛皮水囊,囊口對準馬蓮河和城北河交匯處。

  廟咀坪佔地120余畝,約8萬平方米,世界盃用的足球場地是7000平方米。那麼,10個這種足球場為7萬平方米,也就是説義渠國遺址比11個足球場還要多。在地理位置這麼得天獨厚,面積又足夠開闊的地方建立城池,可以想像在當時義渠國國力雄厚,人口眾多。

  “來,你摸摸這裡。”在丁彥宏局長的提醒下,記者走向這段僅存的城墻遺址。此處夯土層厚約六公分左右,係黑色土質,十分堅硬。城墻並非直線走向,而是依照自然地形彎曲,呈現不規則形狀。

  義渠國古城最高明的一點,在於臨水但不受洪水困擾,廟咀坪坪面距河床高約25米,其剖面上層為黃土,下層為青砂岩,十分堅固。

  記者來到廟咀坪南面,這裡視野相對開闊,遠眺前方山丘,滿山綠樹鬱鬱蔥蔥,“以前寧縣水土流失嚴重,退耕還林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年種下的小樹苗,現在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

  山下有一處優美的小橋,水中亭颱風格古樸,這是寧縣政府近年來打造的水上園林景觀,利用了非常巧妙的橡皮壩,雨季蓄洪,堵水造池,既不影響生態,也能豐富居民生活。遠遠望去,依稀能看到老人在橋上駐足,孩子在亭中嬉戲。

  “看到那座九龍抱柱的石柱了嗎?這裡有個典故,狄仁傑曾任寧州刺史時,(寧縣在隋唐時稱作寧州)禦劍斬九龍,保一方平安。”浪漫的神話傳説,傳達的是老百姓對太平盛世的禮讚。

  狄仁傑斬九龍的故事在寧縣民間流傳頗廣,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迎合了傳承幾千年的農耕文化。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誕生了周祖,周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創了先周農耕文化的先河,使慶陽由以牧業為主的遊牧區變為以農業為主的半農半牧區。義渠古國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一個定居從事農業,兼營牧業的國家。

  沿著廟咀坪邊緣的的小路緩緩行走,可以看到兩旁繁盛的松柏楊柳、榆杏沙棗,以及盛開的木槿,“寧縣土地貧瘠,但是這裡的樹木長得非常快。”黃土的土質疏鬆肥沃,適宜旱耕農業。

  春秋時期中國經歷了一個溫暖區,北方地區相對比較溫暖濕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證明了這一點。據竺可楨考證,春秋時期的全國平均氣溫在25℃左右,這個溫度最適合麻、黍、稷、麥、菽的種植,而先秦居民,主要靠五穀為食。

  “寧縣最有名的特産是香油,這是用蘇子榨的,我們當地方言管蘇子叫荏。”

  寧縣方言已經有近四千年曆史,最古老的華夏族語言——雅言就是書面化了的寧縣方言,《詩經》基本上就是以古寧縣方言記錄的。

  義渠國所在的寧縣,早在夏商時期就隸屬雍州,乃是周族發祥之地。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詩經•大雅•生民》以四言詩歌形式記述了周人始祖后稷從誕生到發明農業生産的全過程,用生動唯美的前秦語言講述了關於周族起源的神話史詩。史料記載,周人在寧縣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歷代生生不息,直到誕生了強大的對手——義渠戎。

  義渠戎是遠古遊牧民族中較為彪悍的一支,與居住在北豳地(今寧縣一帶)的商屬先周部落(姬姓)經常發生衝突。戎、狄人數雖少,但由於長期以打獵為生,剽悍好鬥,戰鬥力極強,先周部落和他們進行過多次殘酷的血戰。最後,周人被迫南遷,春秋戰國時期,義渠人在此建立都城。

  義渠人與周人雖然有衝突,但義渠人學習借鑒了周人創立的農耕文化,慶陽地區出圖的大量新石器遺址,從這些遺址中發現了房屋、窯穴及糜子、油料等糧食作物,足以説明義渠國很早就從事農耕活動。

  義渠人以遊牧民族起源,最終卻以農耕方式定居,這是中國歷史演變的真實寫照。

  義渠國在寧縣地區長期繁衍生息,直到東周時期,隨著王室式微,地方諸侯日益崛起,其中最強大的一支當屬甘隴之地的秦國。秦國通過變法改革,軍事實力迅速壯大,接連與各國開展大小戰爭,不斷向東趨近,大有問鼎中原之勢。義渠國由於國土遼闊,國力雄厚,迴旋餘地大,因此能與強秦對抗四百年之久。

  這期間雙方多次交手,互有勝負,直到西元前272年,秦國才滅義渠。

  “義渠國是被秦宣太后打敗的。”秦宣太后,就是歷史上的羋八子,這位傳奇太后利用卓越的政治頭腦,讓義渠人與秦人數十年間和平共處,互通姻緣,相安無事。

  秦宣太后和義渠王的情事,不管是政治聯姻還是兩情相許,從側面反映了民族融合。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我覺得‘戎‘字欠妥,歷史上習慣將中原以外的地方民族政權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但這種叫法是一種不平等的表現。”寧縣文廣局副局長連煥寧對史學界關於少數民族的稱謂提出了質疑。“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在融合過程中,雖然有衝突、有爭鬥,但地位是平等的。”

  雖然有著獨特的人文資源和歷史文化,但寧縣仍然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縣政府一直在努力摘掉貧困這個帽子,扶貧還需扶智,扶智最關鍵的創新思維,挖掘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並將其轉換為良好的經濟效益,義渠國文化産業園就是一次積極的嘗試。”

  義渠國進入公眾視野,得益於古裝大劇《羋月傳》的熱播,“這個電視劇播出後,在全國的影響非常大,以此為契機,寧縣縣委縣政府把義渠國文化園的建設,作為全縣旅遊文化産業的名片,全力進行打造。今年三月份召開了首屆義渠文化研討會,會議結束後我們成立了義渠文化研究院,組織相關機構及專家學者進行義渠文化的挖掘,組織西北大學的專家教授,負責編寫了《發現義渠國都》這本書,這本書編成以後,填補了中國文學史、民族史的空白,位義渠古國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實踐。”

  義渠國文化産業園還處於項目招商階段,然而湘樂鎮印象義渠—蓮花池景區已被國家旅遊局列入2016全國優選旅遊項目名錄,蓮池村相傳是義渠國的後花園。據丁彥宏介紹,該景區通過景觀及情景再現方式展示義渠人彎弓射箭、策馬奔騰、草原牧歌的風情民俗畫,盡顯遊牧民族粗獷豪放之風,是集特色苗林培育、綠色餐飲的服務、生態休閒觀光和農特産品開發銷售為一體的綜合鄉村旅遊景區,自今年7月試營運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接下來,寧縣將全力打造義渠國文化園,利用三到五年實踐,計劃投資30億左右,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進行開發建設,把義渠國文化遺址打造成全國獨一無二的義渠文化聖地。

  “歸根結底,我們想借助文化扶貧,讓寧縣富起來。”

圖片默認標題

義渠古國遺址所在地廟咀坪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