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國際産能合作打開中國對外開放發展新窗口

2016-10-03 10:58:39|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楊磊

  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王振峰認為,拓展國際産能合作,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推動國內産業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大發展戰略。國際産能合作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發展的新窗口,它已經成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目標。

  9月29日,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一攬子投資協議最終簽署。欣克利角核電項目是中國目前在英最大單筆投資,也是在歐最大投資項目。這一核電項目,經歷“一波三折”後終於實質性啟動,中國核電産業對外投資邁出了第一步,意味著中國新一代核電技術有望真正出海,這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新的積極進展。

  拓展國際産能合作,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推動國內産業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大發展戰略。對於中國倡議國際産能合作,有一些輿論將其簡單解讀為中國向外輸出過剩産能,這種看法其實是片面的,甚至是帶有偏見的。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是一項重要任務。那些低效落後的供給産能,當然要“壯士斷腕”,堅決減去。不過,在中國“走出去”過程中,“去産能”也要避免步入誤區。

  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路徑,“去産能”要念好“市場經”,讓市場在要素轉移中發揮主導作用。當前一些産能出現過剩,並非都是技術上的問題,很多是受市場週期性變化引發短期需求變動影響。這時,就需要重視生産要素向新供給轉移,讓企業産能“走出去”。在全球價值鏈上,不同國家和地區處於不同位置,實現産業、資金及技術合作的國際産能合作“多贏”格局,機遇很多。有時,在國內表現為過剩的技術、産品,其實在海外不但不過剩,甚至還有巨大需求,我們應該引導這方面的産能向外合理轉移。

  需要強調的是,國際産能合作並不等同於轉移過剩産能。全球視野下的包容性發展,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和國際産能合作秉持的發展理念。許多國際産能合作項目,之所以成為中國與相關國家合作“新典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積極推動優勢的裝備製造業及優質産能“走出去”。這方面不僅不涉及落後産能,而且還是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産能合作。

  而中國推進的國際産能合作,不僅幫助輸入國發展實體經濟,同“享”工業文明與發展之光,還推動了合作各方工業化進程,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人才提升需求,體現平等、互利、共贏的“共享”精神。

  同英國合作建設的欣克利角核電項目,代表了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水準,而中法英三方合作,則發揮了1+1+1>3這個國際産能合作的獨特魅力,給各方都帶來發展紅利。

  事實上,目前中國參與的許多國際産能合作,除核電建設外,在高鐵、電力、通信和裝備製造等領域,都代表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先進水準,即使在國際上也有著相當的高度。中國的“産業輸出”,不僅重視産業、資金及技術合作的對外競爭力,還重視當地生態環境建設,致力推動綠色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國際産能合作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發展的新窗口,它已經成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目標。中國的發展必須加強與世界的融合。無論是站在“一帶一路”戰略交匯點上,還是站在 “走出去”的潮頭,中國企業都要從開放中不斷擴大增長空間,尤其是要積極參與國際産能合作。中國企業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經濟主戰場,向科技創新要新動力,不斷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水準,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以及全球新一輪産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推進國際産能合作,以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需求,有助於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拓寬國際合作領域和發展空間,增進與相關國家各領域交流和互信,進而提振全球經濟增長信心,推動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王振鋒)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