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給祖國的最好賀禮!水陸空全方位“解鎖”中國創造

2016-10-03 16:18:21|來源:央視網|編輯:楊磊

  央視網消息(記者 劉春妍)今年,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67週年華誕。67年,新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走得鏗鏘而執著;67年,堅毅的中國勞動者用智慧和雙手不斷打破瓶頸,助力騰飛。

  普天同慶之際,新中國在海、陸、空領域的耀眼成就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振奮著全國人民的信心,為祖國獻上一份沉甸甸的賀禮。

  陸·中國速度 領跑全世界

  圖片默認標題

  提及響噹噹的“中國名片”,中國高鐵驚艷世界。

  2016年7月15日11時19分,兩列自主研製的中國標準動車組“金鳳凰”和“海豚藍”在鄭(州)徐(州)客運專線,以420公里的時速交會而行,乘客一秒飛過117米,速度刷新了列車高速試驗紀錄。

  從中國標準動車組研製成功下線以來,技術人員不斷進行試驗,從時速160公里、時速200公里,逐級提速到時速420公里,經過不斷地試驗和探索,一步步掌握了轉向架、網絡控制等高鐵製造核心技術,最終實現高鐵動車組全面自動化。

  從1905年詹天佑設計人字形鐵路開始,中國在鐵路自主研發的道路上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加快探索的腳步。“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國外高鐵距離一般只有1000公里左右,中國高鐵則一般在2000公里以上,適應這種國情、路情的動車標準當然也要與眾不同。”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師何華武表示。

  由此,中國標準動車組大量採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國鐵路總公司企業標準,以及專門為中國標準動車組指定的一批技術標準。如今,中國高鐵不僅已經成網運行,被極寒、高寒、高熱、風沙錘鍊的“中國標準”開始超越“歐標”、“日標”,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形成中國標準動車組在世界上獨有的核心競爭優勢。

  前不久,在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上,中國高鐵標準成為世界標準。中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也正經歷著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標準”的角色轉變。

  海·“巨龍”飛塹 跨越新奇跡

  圖片默認標題

  海上升騰的“巨龍”,展示著華夏民族的驕傲,炎黃子孫的智慧。

  9月27日,歷時4年建設,集橋、島、隧道于一體,全長55公里的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正式貫通,預計全線建成後,香港至珠海的陸路通行時間將由3小時變為半小時。

  “規模大、難度大、風險大”,是這座橋梁在建設過程中最顯著的特點,同時,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還有著許多“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國是第一次;大型鋼圓筒成島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重達8萬噸的混凝土預製構件工廠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有外媒形容這是“當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不誇張地説,這確實是一次讓人驚嘆的奇跡: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過程中,設計團隊的技術創新有64項,形成400多項專利,包括深埋沉管、快速成島、隧道基礎、工廠法預製沉管、外海深槽沉管安裝等一系列工程難題,中國工程師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新知識與新樣本。

  然而在半個多世紀前,一座武漢長江大橋要舉全國之力修建;20年前,中國能否修建跨徑400米的橋梁還廣受質疑。如今鳥瞰中國大地,一座座大橋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峽谷,天塹變為通途,跨徑超千米的大橋已不新鮮,這是幾代橋梁建設者曾經的夢想,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實現了。

  縱觀橋梁發展歷史,大跨徑橋梁技術上世紀一直掌握在美國、歐洲少數人手中,之後在日本得到了發展,進入本世紀後,中國在質與量兩方面都開始引領世界。這主要得益於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技水準的發展,對橋梁建設不斷提出新需求,得益於博采發達國家橋梁建設技術成果帶來的實踐,更凝聚了我國幾代橋梁建設者不斷超越自我的勇氣和智慧。正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空·問鼎蒼穹 邁步新“長征”

  圖片默認標題

  從被別人掣肘發展到獨領風騷,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進步如一聲驚雷,響徹國際。

  2016年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序幕正式拉開。

  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們邁入空間站的時代——計劃到2020年左右我國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而屆時國際空間站將面臨退役,我國將成為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圖片默認標題

  視線轉回地面,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平塘縣克度鎮正式投入使用。這個中國最大的天文工程,將傾聽來自遙遠宇宙最輕柔的聲音:接收137億光年的電磁信號,挖掘隱藏在星空深處的無限奧秘。

  作為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大科學裝置,FAST由中國科學家創新設計、研發製造、組織施工。從預研究到建成歷時22年,我國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關鍵技術無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核心技術遭遇封鎖等困難。竣工的FAST比此前世界最大的美國阿雷西博天文望遠鏡觀測面積大幅增加,靈敏度提高了2.25倍,與德國波恩的1000米射電望遠鏡靈敏度提高約10倍。科學家形象的説,就是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縱觀這些重大科技項目,如今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自主創新。沒有核心技術支持,那就自己攻關難題;沒有前例可循,那就自己摸索前進。科研人員發揮不等不靠不畏難敢擔責的堅韌勇氣,一路攻堅克難,將“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充實國家內核,增強國際競爭力,也極大鼓舞了國人的信心。

  今天的新一代華夏兒女“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禮物獻給我們的祖國!新中國,67歲生日快樂!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