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3週年之際

2016-10-03 16:16:11|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磊

  奔涌的時間長河裏,3年白駒過隙。“一帶一路”提出至今的3年時光,卻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史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歷史深處走來。世界由接納到響應,再到積極行動。“一帶一路”的發展歷程,也映照著中國一步步走向偉大復興夢想的前行足跡。

  仿佛是一種象徵,站在3年的時間點上回望,從不同維度去觀察,折射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遷。

  時間維度上,“一帶一路”一頭牽著歷史,一頭連著現實。它見證千年風雨滄桑,也充滿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活力。

  空間維度上,“一帶一路”橫跨歐亞大陸,撬動亞太夢想。它是中國聯通世界的橋梁,也是沿線國家攜手共進的紐帶。

  發展維度上,“一帶一路”從概念到行動,從倡議到落實,其進展速度、成效收穫,一再令世界驚嘆。

  傳頌千年的壯美篇章,在新的時期續寫新的內涵。這是古絲綢之路重煥光彩的時刻,這是夢想照亮現實的時刻。

  時間維度篇——

  歷史和現實壯麗交響

  回溯3年前的那些日子。習近平主席西赴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穿越時空、拂去塵埃,再次走入世界視野。

  2013年9月7日,阿斯塔納瓜果飄香。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禮堂,習近平主席上任後首次面向中亞地區發表演講,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倡議。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以路為軸,以地為紙,以合作為畫筆,一幅歐亞大陸友好合作的壯美畫卷躍然紙上。

  10月3日,雅加達椰樹芃芃。印度尼西亞國會,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深刻闡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想。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今天的東盟同中國更是興衰相伴、安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雙方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增添了人們對“亞洲世紀”早日實現的信心。

  “一帶一路”南北呼應、東西互濟,以一個整體概念呈現在世介面前。

  善弈者謀勢。

  駝鈴古道,浩浩北風;戈壁灘沙,嘶嘶馬鳴;孤煙大漠,壯志西行。2100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走出一條聯通歐亞、傳遞和平、播撒繁榮的絲綢之路。此後,外商使節絡繹于道,接踵叩關。“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詩人杜甫筆下,友誼使者的堅實步履力透紙背。

  漂洋過海,觀風察俗;奇珍異寶,互通有無;絕域殊方,心悅誠服。15世紀初,明代航海家鄭和先後七次遠洋,滿載商品的船隊往來于中國和30多個國家之間,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易物海外,發展貿易,傳遞中華文明。“雲帆高張,晝夜星馳。”鄭和碑上,銘記著中國揚帆走向世界的搏浪情懷。

  那是中國歷史上的繁盛之時。古絲綢之路的興衰,隨著中國國運跌宕起伏。在隨後的歷史征程上,當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時,當列強鐵騎踐踏中原時……古絲綢之路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有漫卷黃沙、滔天大浪靜靜訴説著滄桑巨變。今天,當時間跨越千年之久,伴隨中華民族的復興征程,喚醒沉睡的古老絲路,正逢其時、正當其勢。

  “一帶一路”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潛力。從願景擘畫到廣泛共鳴,從宏偉藍圖到具體成果,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世界帶來無限可能。一名歐盟委員會前官員這樣評價它:“絲綢之路是一個備受呵護的孩子,很多母親都想照顧他。”

  春華秋實。2016年8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們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3年來,習近平主席的出訪路線,在“一帶一路”的宏大敘事中鋪展。梳理他在外交場合的主題詞,“一帶一路”是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也收穫了最廣泛共鳴。

  2014年3月到訪歐洲,中歐雙方領導人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聯通歐亞兩大市場深入溝通,習近平主席思考深刻:“合作不再是簡單一加一等於二,而是有更多內涵”。重大倡議提出一年之際,“一帶一路”進入務實合作、全面推進階段。習近平主席此時的出訪循絲路沿線,西至塔吉克斯坦,南下馬爾代夫、斯裡蘭卡、印度,從北向南,由陸到海,9天時間晝夜兼程。2015年、2016年,習近平主席諸多次“點穴”外交,更是一再選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3年來,“一帶一路”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決定,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並列為中國三大發展戰略。2014年中國通過了“一帶一路”建設戰略規劃,2015年發佈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同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交相輝映,也帶動了中國更強勁發展。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展開。

  一條互利共贏之路,這是“一帶一路”引發共鳴的原因所在。幾個月前,當習近平主席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訪問時,尼科利奇總統熱情洋溢的一番話,道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感受:“中國崛起改變了世界,全世界都要感謝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一帶一路”書寫了一條不同以往的崛起之路,彰顯了中國追求合作共贏的堅定抉擇。

  回溯過去五百年大國崛起史,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範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給世界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站在21世紀的今天,當中國的發展成為公認的“21世紀標誌性事件”,這個新興大國如何同世界相處?

  “一帶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開放包容為特徵,以互利共贏為追求,恰恰是對世界關注的最好回答。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最具潛力的合作帶,凝聚了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最大共識、契合了沿線國家經濟升級的最迫切意願、提供了世界經濟走出陰霾的最有效方案、展現了中國推動各國共同發展的最大誠意。

  “一帶一路”耕耘了一條不同以往的區域發展之路,彰顯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大勢。

  葡萄牙國務秘書布魯諾·馬薩斯此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闡述“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契機,標題就是《我們都是“歐亞人”》。今天的“一帶一路”,東牽潛力巨大的亞太經濟圈,西攜成熟的歐洲經濟圈,如何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進程,關乎沿線國家發展夢想,也關乎數十億人民福祉。

  讓潛力轉變為紅利、讓夢想走進現實,“一帶一路”的遠景與藍圖更具衝擊力——它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它著力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一帶一路”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一個走向世界的中國,視野更加高遠、心態更加開闊、姿態更加積極。

  空間維度篇——

  中國和世界深度交融

  誕生僅僅3年,“一帶一路”仿佛一把量尺,標注了國際合作的新高度。非同尋常的成功故事,關乎時勢,也關乎路徑選擇。

  站在中國與世界命運的交匯點上,習近平主席深刻揭示了“一帶一路”的時代價值與歷史深意——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與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

  3年來,從倡議提出到願景規劃再到具體建設,“一帶一路”始終立足於中國經濟轉型和世界經濟復蘇的巨大交集,以戰略眼光探尋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共進之道,推動各國經濟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一帶一路”,一條經濟大動脈。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之際,它提供了中國方案,也帶來了中國機遇。

  新加坡《海峽時報》文章用“黯淡天際的一縷陽光”來描述“一帶一路”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注入的動力。2008年,一場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在全球市場掀起驚濤駭浪,世界經濟隨之進入深度調整期。置於世界歷史演進的宏大脈絡中,“一帶一路”誕生恰逢世界經濟困難重重、全球治理亟待創新完善的重要轉捩點。

  尋求世界經濟突圍路徑,習近平主席強調“知者善謀,不如當時”。因時而生,共謀發展,“一帶一路”正是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中國方案。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一帶一路”在當前世界經濟中的角色和作用闡釋得清晰透徹:“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週期下形成的巨大産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準的迫切需要,有利於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

  獨行快、眾行遠。“一帶一路”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致力於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進而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為世界提供持續發展的一把鑰匙,“‘一帶一路’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習近平主席警示“空口袋立不起來”。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一帶一路”正是引領變革的中國作為。

  20年前甚至15年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國際格局已是滄海桑田。這再一次佐證了習近平主席的精闢論斷:“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正是要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

  “一帶一路”,一個政策大平臺。在沿線各國發展意願強烈之時,它展示了攜手合作的強大力量。

  3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參與其中的國家政治制度不同、發展階段各異、文化傳統有別。“一帶一路”致力於促進求同存異基礎上的相互協調,發掘聚同化異帶來的互補潛力。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築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

  沿線國家開展發展政策的“對接”,成為不約而同的選擇。

  向北,中國和俄羅斯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合作對接聯合聲明,與蒙古國商定對接“絲綢之路”與“草原之路”,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向東,中國與韓國決定推進四項發展戰略對接;向南,與越南加緊磋商“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與新加坡的“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更具“示範性、創新性”,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方興未艾;向西,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聯通,同波蘭“可持續發展計劃”對接,同歐洲“容克投資計劃”相銜接……

  習近平主席出訪過程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領導人經常會提出一個請求:請講一講中國的治國理政思路和經驗。

  他們對中國的熟知令人驚嘆,對中國發展政策走向保持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是個奇跡。欽佩中國的發展,願意借鑒中國成功經驗。”“儘管讀了市面上很多關於中國的著作,卻仍然不解渴。”“中國‘兩個一百年’目標非常了不起。”“願意同中方交流借鑒改革經驗,加強全方位合作。”……

  中國改革發展的追夢征程,同沿線國家渴望發展的進程,並行不悖、攜手共行。

  “一帶一路”,一條文化大通道。在世界各國不同文明融通交匯的今天,它搭建了解彼此、走進彼此的橋梁。

  “未之見而親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來矣。”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古絲綢之路以其連接文明形態之多、跨越歷史時期之長而著稱於世。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航海舵手征服的,不止是路途的遙遠,還有心靈的距離。

  過去幾個月中,習近平主席發出的兩封賀信引發格外關注。

  第一封信於今年7月發出,寄語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希望各國媒體“為推動國家關係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積極有為,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封信寫在不久前,寄語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文中講道:“要堅持多樣共存、互鑒共進、合作共享,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産,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讓人類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眾,讓世界更加美好。”

  兩封賀信,恰是“一帶一路”追求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一個縮影。從提出倡議到推進實施,習近平主席擘畫“一帶一路”藍圖,源源不斷地汲取植根歷史的文明滋養,浸潤民心相通的精神力量——

  “弘揚絲路精神,就是要促進文明互鑒。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打造民心相通,一再寫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文件。在共創“一帶一路”新型合作模式的整體佈局中,人文交流是“三大支柱”之一;在推進“一帶一路”重點領域項目的統籌規劃中,加強人文領域合作成為重要內容。

  全球治理的磨合,首先要尋求文化的認同;全球治理的共識,也要從文化傳統中探索溝通之道。豐厚的文明底蘊、深厚的友誼支撐,為“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培育了富饒肥沃的土壤。

  發展維度篇——

  藍圖和行動高度契合

  “被行動證明的語言是最有力的語言。”印證著這句古老的阿拉伯諺語,“一帶一路”的生命力在建設過程中被詮釋得格外豐富和完整。

  為何它能夠超越國際社會的藩籬隔閡,激發如此強大的能量、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

  世界從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腳踏實地的實踐中,找尋更多答案。

  從藍圖到行動,“一帶一路”匯聚共商、共建、共享的眾智合力,堅持開放包容的發展路徑。

  “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願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産品。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金秋九月,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集聚全球目光,習近平主席一席話道出“一帶一路”建設初心,引發世界廣泛共鳴。

  世界歷史演進到今天,人類社會越來越朝著安危與共、榮損相依的命運共同體邁進。“一帶一路”順應這一潮流,摒棄制度模式偏見,超越意識形態藩籬,想的是自己要過好、也要讓別人過好,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

  “一帶一路”不僅傳承古人開闢古絲綢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更是蘊含著滌蕩冷戰殘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在不同場合提起“一帶一路”,習近平主席談得最多的正是攜手共進的合作模式、互利共贏的建設目標:“‘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

  它把世界的機遇變為中國的機遇,也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有組數據頗具分量: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訪問旅遊。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匯眾智,聚合力,“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廣。

  從藍圖到行動,“一帶一路”秉持既要登高望遠、也要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體現“言必信、行必果”的發展決心。

  “言必信、行必果”“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一個實際行動抵得上一打綱領”……落實一事,習近平主席念茲在茲、牽掛心頭。

  今天,“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初步完成規劃和佈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越往前走,沿線國家之間、區域之間,越需要政策的銜接、信息的溝通、成果的展示、動力的提振。讓“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習近平主席尤其強調要以實效增信心:“‘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要切實推進關鍵項目落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能合作、經貿産業合作區為抓手,實施好一批示範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穫,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實實在在的利益”、“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折射出有理念、更有行動的中國方式。全球治理領域不乏博弈競爭,以“效果”説話,正是中國方案受到越來越多人青睞的原因之一。

  從藍圖到行動,“一帶一路”著眼推動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著力推動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動作為。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過去30多年中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經驗。時至今日,這條經驗依舊是中國經濟不斷攀升的法寶。隨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自身發展進入新常態,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著眼于加強同周邊國家合作,“一帶一路”既為中國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又使中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著眼于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和優化全球産業鏈條,“一帶一路”為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同時也能促進沿線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化進程。著眼于促進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可以把廣大的西部地區從開放的末梢變成開放的前沿,形成東部與西部兩翼齊飛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立足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植根人類共同理想與美好追求,“一帶一路”正在源源不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迫切所需的正能量。

  回溯歷史,古絲綢之路曾在歲月的滄桑中一度走向沉寂,中國這個東方古國一路走來也曾風雨飄搖。今天,當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闊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古老絲路再度被喚醒,重新成為聯結沿線各國發展振興的強大紐帶。“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一個國家強盛。”歷史演進的客觀規律在“一帶一路”的發展進程中得到深刻佐證。

  隨著“一帶一路”壯美畫卷徐徐打開,人們有理由斷言,當未來的歷史學家重新審視21世紀初人類社會的變遷,中國這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全球福祉不懈努力,必將成為重要事件之一。“一帶一路”所展現的進取心態、開放氣度、合作取向、分享精神,作為沿線各國共同開拓的一部分,也註定將成為這個時代的鮮明注腳。

  誕生3週年,恰是“一帶一路”又一個新起點。展望未來,習近平主席今年年初同各國領導人相約逐夢的話語言猶在耳、意蘊深長——“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