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10-04 13:17:4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段雪蓮):當地時間10月3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托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揭曉了2016年諾貝爾系列的首個獎項。“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評獎委會決定將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理的發現。”

  現年71歲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目前擔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接到獲獎消息時,他正在實驗室工作。他表示有許多科學家從事細胞自噬領域的研究,自己能夠單獨獲得諾獎肯定十分意外。“這一領域的研究發展迅速。我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每年只有約不到20篇關於細胞自噬的論文發表,如今這一數字超過5000。在過去的15年間,細胞自噬研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分解自身成分並再利用的過程,其英文詞源為希臘語前綴“自我”和“吞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二十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可以分解自身非必要成分,並輸送至一個被稱為“溶酶體”的機構進行降解回收。當時,學界對此研究非常有限,直到1990年代早期,大隅良典利用麵包酵母定位了細胞自噬的關鍵基因並進一步闡釋了其背後機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主席朱琳•吉拉斯在評價大隅良典的研究成就時表示:“你可以這樣理解,此前,溶酶體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垃圾場,在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發佈之前,人們知道細胞中存在這樣一個機構,但他的研究顯示,溶酶體並不是毫無用處的垃圾場,而是一個回收站,它擁有非常複雜巧妙的工作機理。”

  細胞自噬機理的發現,有助於研究人類身體如何適應饑餓和對感染做出反應,此外通過觀察自噬基因的變化,也可以對潛在疾病做出判斷。“這種機理與常見的老年疾病有著重要的聯繫。如果我們的細胞裏存在損壞的或有毒的蛋白質,那麼它們需要被處理掉。如果它們不能通過細胞自噬被分解,長期積累的有害蛋白質就會引發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或者是糖尿病。而過度的細胞自噬,也許是癌症的預兆。所以説,細胞自噬的不足和過量都不是好現象。”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得主大隅良典出生於日本福岡,在東京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後,曾赴美國跟隨著名生物學家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從事研究。1988年,他在東京大學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專注細胞自噬研究。在獲獎後接受的電話採訪中,他表示,細胞自噬領域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我們仍舊有很多問題沒有解答,即使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需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比我最初接觸這項研究時還要多。”

  大隅良典是第23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第6位出生於日本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