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總書記掛念的老區如今怎樣了?

2016-10-05 11:26:43|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鄧晨曦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總書記掛念的老區如今怎樣了?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一直以來,扶貧攻堅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心頭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時説:“在地方工作時,我一直抓老區建設,同老區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

  8月23日至9月底,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舉行,包括中國經濟網在內的近百家網絡媒體編輯記者,沿著紅軍經過的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6省份的革命老區,實地探訪總書記掛念的這些紅色大地,如今有什麼樣的新變化?

  龍門鄉白夥新村:震後農村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3年前,雅安蘆山發生7級強震,震中龍門鄉受災最重,99%以上的房屋損毀,村落幾成廢墟。龍門鄉災後重建工作備受全國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曾先後走進龍門鄉白夥新村,為“新龍門陣”加油打氣。

  9月12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四川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的白夥組。在這裡,記者看到了讓人欣慰的圖景:白墻青瓦、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和農家客棧錯落有致,曲折蜿蜒的觀景廊道,穿過清澈的小溪和片片農田,一座座塑膠大棚整齊地排列……白夥組不僅震後重建家園,建成美麗幸福的新農村,而且重建産業,在奔小康的新征程上甩開步伐。

  【網絡媒體走轉改】總書記掛念的老區如今怎樣了?

  重建後的龍門鄉白夥新村聚居點新貌。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有黨就有主心骨,災後重建不能輸。”龍門鄉黨委書記陳鋼説,渡過了搶險救援和過渡安置階段,最大的工作是著力讓受災群眾早日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據了解,位於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村的白夥組,共有村民155戶453人。白夥新村聚居點規劃佔地面積62畝,總容量為81戶295人,于2014年2月份開始建設,2014年11月份完成建設,目前已基本裝修入住。

  在重建家園過程中,白夥新村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成立由群眾代表組成的“自建委員會”,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品質,從集建議到理糾紛,均由群眾自己做主,形成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執行體系,充分調動了群眾災後重建的積極性。

  同時,充分發揮幹部主責作用--結合縣級領導聯鄉包村、縣級網格部門聯村包戶和“走基層”等活動,專門抽調富於經驗、具有責任感的優秀幹部下沉一線,與鄉村組幹部一道走村入戶、逐家逐戶宣傳政策做好協調服務,切實抓好“五包”工作(包品質、包啟動、包完工、包分房、包入住)。

  此外,組裏認真落實科學重建總體要求,按照“五加二”、“白加黑”苦幹實乾大幹的要求,嚴格落實“工期倒排、時間倒逼、問題導向”工作機制,統籌抓好住房重建進度、品質和安全。

  災後重建不僅承載著安居,更承載著富裕夢、發展夢。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如何把有限的資源變成致富增收的産業基礎,成了白夥村發展夢的重中之重。

  陳鋼告訴記者,震後3年,為了打贏重建“硬仗”、補上發展“欠賬”,龍門鄉確定了農旅結合的發展思路:圍繞龍門古鎮現代生態産業示範園建設,著力實施農旅互動提升戰略,以特色農業産業為基礎,以鄉村旅遊服務為提升,以園區品牌建設為紐帶,著力構建産景一體的産業形態。

  目前,龍門已成立白夥民俗專業合作社、河心旅遊專業合作社、青龍苑農家樂專業合作社三家旅遊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積極發展業態,加入旅遊聯盟的農戶持續增加。鴻泰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與旅遊聯盟、農戶形成合作夥伴關係,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經營模式:一是農戶以房子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將房子出租給企業,實現農戶每年定期獲取房租收益。二是按照“租金遞增、利潤分紅”基本原則,即農戶除獲取房租基本收益外,待企業實現利益後,按年利潤的5%為基準與農戶分紅。三是以住房為基礎,企業根據用工需求雇請房子出租農戶參與經營管理等,從而實現農戶勞務收入。

  據介紹,白夥農業園規劃佔地5685畝,其中平壩區1973畝,淺山區3712畝。目前,園區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經營模式,已引進盈安農業發展獼猴桃450畝,四川康源農業發展獼猴桃300畝、避雨葡萄50畝、有機蔬菜70畝、高標準連棟及智慧溫室大棚50畝,荷塘建設50畝。建成後的生態智慧農業觀光園將農業生産、田園觀光、採摘體驗融為一體,營造田園鑲嵌、匯水聚核,産鎮相融、田居相連、田園相依的生態自然田園景觀體系,實現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體驗新基地。

  十八洞村:新長征路上的轉捩點

  一個村,因習近平總書記曾走訪慰問並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而聞名全國;一位大姐因一句“不知該怎麼稱呼你”而火遍全網……這是一個有著藍天青山清水的傳統苗寨村莊;這有一群淳樸勤勞的苗族老鄉……

  【網絡媒體走轉改】總書記掛念的老區如今怎樣了?

  被總書記喚做“大姐”的石爬專在家掰玉米。中國青年網記者吳楚攝

  8月31日下午,記者在濛濛細雨中走進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在村口第一戶人家見到石爬專老人時,她正在火爐邊綁頭巾,長長的黑棉布一圈一圈不緊不慢地纏在額頭上。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訪貧問苦時,幾乎沒看過電視不認識總書記的她,用苗語問“該怎麼稱呼你”。

  現在,太多人慕名而來想看看這位被總書記喚做“大姐”的石爬專,她很少説話,偶爾靦腆地笑,該掰玉米掰玉米,該喂豬喂豬,該挑土挑土。她的家裏,玉米、大米糧食堆滿倉,去年養的豬已經賣了高價,新養的小豬在豬圈裏嗷嗷叫喚,火爐已經燒上了木炭,準備好了迎接陰雨的秋冬。

  總書記走訪後兩年多的時間,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條特色的精準脫貧路,更重要的是,這一樣本的意義並不是鎂光燈下的“盆栽”。

  與寡言少語的石爬專大姐不一樣,十八洞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快人快語,一口氣能説出十八洞村精準脫貧的“四跟四走”“六個一”“六個更”“六制工作法”……“有人認為,總書記來過之後,上面就會給人給錢給項目,但事實上,總書記提出六個字‘可複製、可推廣’,還要求不準堆積資金、不栽盆景、不搭風景,這樣一來,錢都不敢撥了,我們必須自我造血,還要趟出一條可以複製推廣的路。”龍秀林説。

  《十八洞村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辦法》識別出貧困對象136戶54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55%;“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每季度從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等五個方面公開評選星級農戶,轉變村民“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

  更有價值的是,精準扶貧的十八洞經驗已從花垣縣乃至湘西州、湖南省推廣開來。花垣縣“複製推廣”十八洞村的經驗,2013年以來實現減貧2.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8%,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276元,比2013年增加1373元。

  聊到興頭上,龍秀林還告訴記者一個好消息,在對口幫扶單位中國五礦的牽頭下,中國優秀青年村官、黑土麥田公益組織發起人秦玥飛率領15名鄉村創客馬上就要入住花垣縣7個貧困村,助力精準扶貧。

  “黑土麥田從美國耶魯、劍橋、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中招募代表中國頂尖智力的15名鄉村創客,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年,探索新模式、新理念助力精準扶貧。”年輕一代的活力能給新農村帶來怎樣的新變化?這讓龍秀林滿懷期待……

  江西瑞金:“紅色巨變”振奮人心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考察時提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作為享譽中外的“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瑞金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曾經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在精準扶貧這場新的戰役面前,瑞金立下愚公志,發揚長征精神,堅決打贏這場攻堅仗。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8月下旬走進江西瑞金,感受震撼人心的“紅色巨變”。

  雙烈士後代華屋村民華叢祁介紹,黃沙是著名的烈士村,有優良的傳統,在蘇區時期,人口僅500多人的黃沙村就有139人參加了長征。特別是華屋,僅有43戶家庭,就有烈屬42戶,幾乎戶戶有人參加革命。

  走進“舊時”的華屋,全村清一色土坯房,低矮破舊,雜亂地各朝東西。“那就是我們原來住的房子”一位村民指著土坯房説,“就在幾年前,我們還是住在裏面”。土坯房不僅年久失修,安全問題令人堪憂,而且每到過年時,兒女們從各地趕回,一大家子卻總是不夠住在一起,還必須得到別家借住。

  在這裡,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華屋青年不僅建不起房子,更因貧窮嚇走了幾個到了家門口的“準媳婦”。

  但是,這一切都因為政策而改變。2012年4月11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來華屋調研,緊接著,6月28日,《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此後,華屋開始走上了振興發展之路。

  【網絡媒體走轉改】總書記掛念的老區如今怎樣了?

  如今的華屋變“華屋”。南方網王瑭琳攝

  危舊土坯房于2012年底正式啟動改造,2013年下半年,統一規劃的66套新房全部開工建設,2014年春節前基本入住,圓了華屋村民多年翹首以盼的安居夢。

  記者看到,如今該村已經建起了一片漂亮整齊的新樓房,還興建了籃球場、健身園等運動健身設施--昔日破舊的華屋,如今成為了真的“華屋”。“現在的這個日子過得真的是太舒心了!我們已經心滿意足了”,當村民談起現在的生活時,笑得合不攏嘴。

  但要完全實現脫貧致富,關鍵是要找對路子,由“輸血”變“造血”。於是,扶貧幹部們組織發動村民組建了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産業,形成了“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地養蜜蜂、房前屋後養土雞”的産業發展格局。華屋百姓正在親手推開致富大門。

  目前,村裏已經建起了村史館、老年頤養中心、婦女之家、農家書屋、農村e郵服務站點等配套設施,未來還將充分挖掘華屋既有的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年過八旬、烈士華欽材的遺腹子華從祁説:“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這些深山裏的村民,作為後代一定要不忘初心,堅守紅色傳承,建設更加紅紅火火的未來。”(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整理綜合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南方網報道)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