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賢:鄉村文明重建的重要力量
鄉村社會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要素在內的有機整體。我國當代鄉村文明的建設應該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構建。這就決定了,鄉村文明建設不僅要增加農村居民的物質財富,還要增強他們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準,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使得鄉村社會全面發展與進步。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在當前城市文明強勢逼壓鄉村文明的情況下,這無疑是一個應時之舉。清末民國時期,農村大量的鄉紳涌向城市,維持鄉村正常運行的社會結構遭到破壞,鄉村社會急劇凋敝,基層社會動蕩不安,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重建鄉土社會。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全國掀起“民工潮”,使得鄉村精英再一次嚴重流失,並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如農村公共事務缺乏組織和管理,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問題突出,文化素質與道德水準普遍下降,互惠與合作缺失,環境污染嚴重,等等。鄉村文明重建迫在眉睫。
當代的新鄉賢是指那些受過良好教育,在地方上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威望,並且願意造福鄉民的人士。他們與傳統時期的鄉賢一樣,雖然不屬於正式的官僚體系,但是都參與鄉村的治理,以補官治之不足;在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影響力上具有一般鄉民所沒有的優勢,擁有很強的號召力。他們是鄉村社會的精英,是保證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的重要力量。中國鄉村文明的重建需要新鄉賢。
首先,新鄉賢是村落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中國的村落文化是在傳統農耕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源頭。先民們在長期共同的生産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鄉土文化、家族文化、禮俗文化、道法自然等形態在內的傳統村落文化,它們起著維繫村落共同體、實現鄉村自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功能。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文明的逼迫使得村落文化瀕臨消亡的危險,鄉村社會精神信仰缺失、人際關係冷漠、生態問題突出。新鄉賢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和道德素養,他們組織讀書看報,宣講傳統美德,提倡敬重自然,在鄉村社會能夠自覺地擔負起傳播傳統村落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
其次,新鄉賢是鄉村自治的實踐者。傳統中國社會,國家正式的行政機構沒有滲透到鄉村一級,鄉村社會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鄉賢。建國後的農村治理一度過於強調行政控制,農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改革開放後,鄉村自治成為我國農村治理的新形態,是鄉村活力重新煥發的關鍵。當新鄉賢在鄉村自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他們具有較高的學歷水準和文化素養,知識準備充分,視野開闊,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他們知道如何與鄉鎮政府官員對話,充當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他們是鄉村公共事務的管理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們可以利用親情、鄉情和自身的聲譽威望,調節鄉村社會的矛盾糾紛,是鄉村自治的重要參與力量。
第三,新鄉賢是鄉村富裕的引領者。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鄉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關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鄉村富裕了,才能留住鄉村中的人,才能重建懂禮儀、知廉恥的鄉村文明社會。儘管今天的農村已經大有變化,但還是有不少從農村走出的、已經在社會上有建樹的成功人士,出於對家鄉的關切,願意回鄉,為桑梓貢獻自己的力量。鄉賢擁有一般農民所沒有的經濟、社會和智力資本,在鄉村社會中的威望也很高,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強,由他們帶領鄉民發家致富無疑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值此國慶之際,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或返鄉探親,或出外旅遊。其中有不少人能近距離了解各地歷史上的或在場的鄉賢,也有不少人能感受鄉村的衰敗或興起,這是否也激起了你內心濃濃的鄉愁?其實,你也可以作為鄉賢為鄉村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心力。(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研究員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