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廣東篇】降成本“組合拳”打出廣東經濟新活力
“上市公司一年利潤趕不上炒套房”的消息,再次觸動了實體經濟成本高、盈利難之痛。如何讓做實體的企業主不再“心寒”,安心做強企業?經濟大省廣東祭出降成本“組合拳”,全年預計為企業減負超1900億元。(10月6日新華社)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201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85元左右的高位,2015年1-11月為85.97元,同期企業利潤率僅為5.57%。企業成本高利潤低,盈利能力不強,自然會影響企業研發及創新投入力度,企業發展動力就會不足,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持久發展動力。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降成本”作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並提出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作為我國經濟大省和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廣東,如何有效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具體要求,破解實體經濟成本高、盈利難之痛,關係著廣東經濟能否換擋升級實現品質型增長,也關係著廣東經濟能否實現向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還關係著廣東經濟能否迸發更多新的活力和動力。因此,降成本需要有時不待我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還需要有長遠眼光和洞察力。
為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廣東打出了降成本的組合拳,而且拳拳均能有效擊中企業成本高的七寸,讓企業享受到降成本的“紅利”,讓企業輕鬆上陣,為企業轉型升級和提高供給品質和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作為當前企業降成本最為難啃的硬骨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廣東揮出了自我“動刀”、自我革命的重拳,從2014年開始廣州等珠三角城市先是將堤圍費減半徵收並實行封頂,隨後全部免征,而利用公路路産補(賠)償費、村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綠化補償費、恢復綠化補償費、船舶排筏過閘費和專利糾紛案件處理費等行政性收費也已成為過去式。廣東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省定項目實行“零收費”後,一年為企業減負約180億元。而從今年5月1日起建築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全部實行“營改增”則又是一記重拳,讓173戶納稅人受益,由於“營改增”後稅負只減不增,讓更多企業享受到稅收改革的紅利,全年試點行業減稅規模570億元。廣東還積極落實鼓勵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負。
如今,社保費用成本、財務成本和電力、土地等生産要素成本也都在廣東省降成本實施方案中確定了任務和進度。為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廣東已有8個市設立了中小微企業政策性擔保機構,另有12個市正在設立……廣東持續向降成本發力,打出了一記又一記的“組合拳”,全年預計為企業減負超過1900億元。正如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研究所所長林平凡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語境下,“降成本”不能簡單理解為減負,而應回歸到轉型升級和供需平衡上。廣東降成本的成效,正是體現在市場信心重振,經濟呈現更多活力上。今年上半年,廣東GDP增速為7.4%,跑贏了全國0.7個百分點。
廣東打出的降成本組合拳,為企業注入了更多活力和動力,企業發展信心更強、發展動能更足,激發了企業創新轉型升級的積極性。組合拳“打”出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和活力,也“打”出了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天地,廣東經濟實現了換擋迸發品質型增長,更為廣東經濟未來發展儲備了動能,積蓄了力量,廣東未來經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南方網趙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