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2016-10-07 20:50:08|來源:寧夏新聞網|編輯:楊玉國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9月2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寧夏站)活動在固原市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啟動。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賀璐璐 馬建寧 徐靜 姚振國 胡俊)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進入寧夏境內,歷時5天4夜,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讓偉大的長征精神隨著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得以代代延續。當年毛澤東登臨六盤,寫下了氣吞山河的《清平樂·六盤山》,更使得六盤山名揚海內外,也讓“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名句成為今天指引寧夏各族人民建設四個寧夏,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精神動力。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週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寧夏黨委網信辦承辦,寧夏黨史研究室、固原市委宣傳部、寧夏新聞網等部門協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寧夏站採訪團,沿著當年紅軍在寧夏走過的路線,經過5天4夜,翻山越嶺,走村過鎮,再度聆聽到了許許多多紅色故事,感受到了長征精神巨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看到了老區群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幫扶下,生活越來越幸福的美好畫面。

  短短的5天4夜,由人民網、新華網、經濟日報、寧夏新聞網等中央駐寧及區內網絡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一路走訪了寧夏的隆德縣、西吉縣、原州區、 彭陽縣和同心縣,找到了促使今日各地山鄉發生巨變的根源力量,看到了走在新長征路上的寧夏各地展現出的蓬勃生機。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

  採訪第一站:美麗隆德

  紅色往事:1935年10月6日,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領中央紅軍陜甘支隊離開單家集駐地,于下午到達張易堡東南六里的毛莊村,當晚,中央首長夜宿毛莊村。當日,國民黨軍隊由界石鋪追到興隆鎮、單家集、將臺一帶,企圖阻擊紅軍翻越六盤山。紅軍東進陜北,必須越過銀平公路,從和尚鋪到固原九十華里之間,只有上、下青石咀一帶,沒有敵軍重兵駐守,紅軍從這裡翻越六盤山,才能跳出包圍圈。海拔兩千九百多米、崗巒起伏、溝壑縱橫的六盤山橫亙于前,紅軍並不慌亂,大部隊按照作戰計劃經王套、後蓮花溝,向南沿六盤山急進,之後在小水溝一帶分路翻越六盤山。毛澤東等中央首長也從毛家莊子出發,向東南入隆德縣境,來到小水溝開始攀登六盤山。

  新長征路:隆德縣是六盤山西麓的一個山區縣,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隆德境內。紅軍長征、西征在寧夏留下的許多歷史成果和寶貴精神財富在這裡都有展示。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毛澤東在此創作了不朽名作《清平樂·六盤山》,其中“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名句已成為寧夏精神。80年歲月洗禮,當地人民將這寶貴的精神與基因繼承著、傳承著、弘揚著,鼓舞著人們走好新的長征路。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重溫歷史

  採訪活動啟動當天,紅軍長征紀念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眾多遊客前來參觀。一位步履蹣跚且患有眼疾的老人在一位年輕人的攙扶下,艱難的一步一步拾級而上步入紀念館。老人名叫李富貴,已80歲高齡,他通過電視、廣播多次看到聽到紅軍長征時的感人故事,一直有個心願想詳細了解毛主席在寧夏5天4夜的那段歷史,感受紅軍長征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紀念館,目睹著許多歷史畫面和紅軍文物,老人不時熱淚盈眶。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沙塘鎮張樹村的小夥們打籃球

  在新長征的路上,隆德縣走得有聲有色。沙塘鎮張樹村曾經是全縣聞名的窮村,因為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號準了“脈”,以草畜産業和勞務産業為支柱,該村成功脫貧銷號,現在被稱為“幸福和諧的新桃花源”,是隆德縣美麗村莊的代言。目前,該村養牛1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達到60多戶。此外,村裏還通過建立家禽養殖園區,定期對村民進行學習培訓等舉措,加快整村推進脫貧,僅僅一年,張樹村的GDP水準已經高於隆德全縣的平均水準。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西吉縣龍王壩村的層層梯田

  採訪第二站:巨變西吉

  紅色往事:西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是一片紅色的革命沃土,從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紅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都經過這片紅色熱土,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篇章。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長征,第一次途經單家集,受到回族群眾的熱情接待。同年10月5日,中央紅軍第二次來到單家集,回族群眾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當晚,毛主席住在回族農民拜文海的家中。當晚,毛主席還與阿訇馬德海進行了長談。毛主席向馬阿訇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馬阿訇向毛澤東介紹回族信仰,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留下了“單家集夜話”的佳話並被載入史冊。

  1936年10月9日紅軍一、四方面軍會寧會師之後,10月22日,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政委關向應和隨二方面軍行動的原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紅一方面軍的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到達將臺堡,與一方面軍一軍團及二師(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在將臺堡勝利會師。兩軍首長和會師部隊在將臺堡東側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會師聯歡,會師官兵一萬多人,這在紅軍長征史上是一個壯舉。將臺堡會師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震驚中外、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義務講解員拜福貴老人講訴著長征故事

  新長征路:在西吉,已經75歲高齡的拜福貴老人在單家集陜義堂清真寺義務講解紅色故事20多年啊,成了當地的“名人”,他也是我們此行見到的長征精神和故事的重要講述者之一。

  西吉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和國家、自治區的扶貧開發重點縣 ,“苦瘠甲天下”曾是西吉的代名詞。80年前,西吉將臺堡見證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80年後,西吉縣作為寧夏南部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享譽全國的“中國馬鈴薯之鄉”、“中國西芹之鄉”,在新長征路上的扶貧攻堅過程中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近年來,西吉縣委、政府圍繞發展生産脫貧,結合一鄉一品,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草畜、特色蔬菜、小雜糧等四大特色農業産業,成果有目共睹。十二五期間,西吉縣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2%,榮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區全市農業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先進縣一等獎。預計到2020年,西吉縣穩定種植馬鈴薯100萬畝以上、特色蔬菜20萬畝以上、小雜糧80萬畝以上,農民人均特色優勢産業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具有特色的民家客棧在龍王壩村處處可見

  西吉縣山大溝深,農民靠天吃飯。不服輸的西吉人卻憑藉鄉村旅遊演繹了一首脫貧新曲。西吉縣龍王壩村曾是西吉最有名的貧困村,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該村依託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增收脫貧。如今的龍王壩一改往日的荒涼,綠樹成蔭、村道整潔、民居錯落有致、遊人如織,現在村裏人均收入可達7000多元,已成為西吉縣農民純收入最高的村,擁有“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的美名。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紅軍長征青石嘴戰鬥紀念碑 

  採訪第三站:暖心原州

  紅色往事:1935年10月6日,中央紅軍陜甘支隊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的率領下,經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到達張易堡(現張易鎮),夜宿張易毛莊村。10月7日晨,紅軍與尾隨而至的敵前哨部隊發生小規模戰鬥,留下部分戰士在堡子梁據險阻擊敵人,大部隊沿王套、後蓮花溝向六盤山急進。在紅軍前衛部隊翻過六盤山行進到青石嘴附近時,抓到敵人的便衣偵查員,經審問,得知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7師19團兩個運送給養的連隊剛到青石嘴休息。毛澤東同志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召集會議,下達作戰命令。王開湘、楊成武率領4大隊擔任正面攻擊;楊得志、蕭華的1大隊和張春山、賴傳珠的5大隊分別從兩側迂迴,陳庚、鄧飛率13大隊後衛掩護。敵軍面對突襲亂作一團,在鉗形包圍下成了甕中之鱉。整個戰鬥持續約半個小時,共殲敵200多人,繳獲戰馬100多匹以及10余輛馬車的彈藥物資,是為青石嘴戰鬥。

  2008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下青石村建立了“紅軍長征青石嘴戰鬥紀念碑”。看守紀念碑8年的村民丁洪武和義務講解員楊志軍老人都不識字,對於這段歷史卻耳熟能詳。他們説,在革命老區,長征的故事從祖輩一代代傳下來,青石村從老人到孩子都熟知這段歷史。

  81年過去了,如歌的烽煙歲月早已成為往事,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新的長征路卻行程正酣。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原州區彭堡鎮曹洼村蔬菜機械移栽示範園區

  在原州區彭堡鎮,“冷涼蔬菜”産業的快速發展暖了老百姓的心。彭堡鎮姚磨村以前是個娶不上媳婦的窮村,如今因為發展現代農業,村裏脫了貧、致了富,成了外村姑娘爭相嫁過來的福地。近年來,原州區彭堡鎮充分利用氣候冷涼等自然優勢,採取以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相結合的方式,大力發展冷涼蔬菜産業並且形成集生産、加工、示範、冷藏、銷售于一體的蔬菜基地,先後建成閆堡、河東、曹洼3個萬畝冷涼蔬菜基地。在姚磨村成立了瑞豐蔬菜産銷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強村帶弱村”推動産業發展,帶動周邊村莊群眾增收致富,借菜轉型,借菜脫貧,使得姚磨村這樣的“窮村”面貌煥然一新。加入合作社的種植農戶僅種菜一項,人均年收入就達7100元。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彭陽縣連綿起伏的“綠色丘陵”

  採訪第四站:綠色彭陽

  紅色往事:1935年10月7日傍晚,毛澤東率中央紅軍到達今彭陽縣古城鎮小岔溝村、挂馬溝村一帶宿營,毛澤東就住在小岔溝村陽洼組張有仁家的正窯裏(中間窯洞),這是紅軍長征踏上黃土高原後毛澤東住過的第一孔窯洞。

  10月8日晚,毛澤東隨右路軍到達長城垣趙家山畔、喬家渠一帶村莊。當時這裡人家稀少,部隊野炊露宿于荒原上,毛澤東來到了喬家渠的喬生魁家。喬家上下見有隊伍進了院子,極其恐慌,喬妻與女兒鑽進案板底下躲藏。警衛人員進窯後聽見聲響,叫出她們並説明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她們才不再害怕,還為紅軍燒水做飯。當晚,喬生魁用家裏僅有的案板等零碎木板拼湊起了簡易床舖,讓入住他家的這位紅軍首長休息。

  10月9日拂曉,長城垣十幾家人湊起來賣給紅軍幾十擔馬鈴薯,因沒水的關係,紅軍戰士就連皮帶泥的煮著吃。兩路紅軍分別從長城垣和玉洼一帶出發,在今孟垣鄉境內兩軍會合後繼續向東出今寧夏彭陽縣境,進入甘肅鎮原縣。

  新長征路:彭陽縣有著悠久的紅色文化,留下了小岔溝和喬家渠毛澤東長征宿營地、任山河戰鬥遺址、紅河地下黨支部遺址等許多珍貴的紅色印跡。如今,走在快速發展的路上,彭陽幹部群眾憑著由長征時期延續下來的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改變了彭陽的生態環境,改變了百姓的生活。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寧夏彭陽縣文化生態旅遊百里畫廊導遊圖

  近年來,提到彭陽縣,大家腦海裏迅速會浮現出一幅滿山杏花和壯美梯田的風景畫。9月27日,當採訪團的記者們來到彭陽時,站在百里畫廊麻喇灣生態旅遊景區觀景臺上,面對一座座連綿起伏的綠色丘陵和層層疊疊的梯田,驚艷的美景讓記者們讚嘆不已。可是又有誰能想到,1983年彭陽建縣時,這裡基本與綠色無緣,自然條件之嚴酷堪稱寧夏之首。堅韌的彭陽人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方針不動搖,繼承長征精神,發揚“彭陽精神”和“三苦作風”,一屆接著一屆幹,一張藍圖繪到底,讓彭陽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形成了生態治理小氣候,雨霧濛濛的景象在彭陽這片山區裏成了常客。

  彭陽的綠被國際友人稱為中國綠色生態長城。近年來,彭陽縣採取生態堤升與生態旅遊結合、生態提升與生態修復結合,生態提升與産業培育結合的綜合措施,在注意增添環境色採彩的同時,努力為為群眾增加收入,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彭陽人也隨之走向了富裕之路。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同心清真大寺

  採訪第五站:和諧同心

  紅色往事:1936年6月11日紅軍75師包圍預旺縣城下馬關,並於27日一舉攻克下馬關。1936年6月中旬,彭德懷率西征總部進駐豫旺堡,長達3個月之久。其間,還迎接美國記者斯諾和黎巴嫩醫生馬海德。

  1936年8月16日,美國記者斯諾來到紅軍西征總部豫旺堡,受到彭總的熱烈歡迎,進行了大量的採訪,著名的《抗戰之聲》就是在這裡完成的。9月7日,斯諾離開紅軍西征總部第二站吊堡子。至此,《西行漫記》三分之一篇幅在同心完成。1936年10月20日,受黨中央、毛主席指示,陜甘寧省主席李富春和西征紅軍總部在同心清真大寺與當地回民群眾一道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回民自治政府豫海縣成立大會。馬和福當選為政府主席,開展了很多革命活動,有力地支持了紅軍西征。

  1936年11月初,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聚同心城,與剛成立的豫海縣廣大群眾一道歡慶十月革命節和三軍會師,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包括馬和福都發表了重要講話。

  新長征路:在“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寧夏站採訪的最後一天,記者們來到了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核心區的同心縣。80年光陰荏苒,當年這一片土地誕生的民族團結之花鮮艷如昔。

  同心縣屬典型的“老、少、貧”地區,總面積4662平方公里,總人口39.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34.2萬人,佔86%,是全國建制縣中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乾旱缺水,縣窮民貧,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和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核心貧困縣。1936年,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聚同心,建立了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第一個回族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這是我們黨對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實踐。

  近年來,同心縣各族人民群眾通過大規模扶貧開發,成功走出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開發之路,將黃河水引上旱垣,在西部開發水地40萬畝,在東部開發旱作節水地150萬畝,累計將20萬貧困群眾搬出大山,整體解決了群眾飲水困難和溫飽問題,全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8萬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重溫偉大長征精神 記錄時代發展巨變

  同心縣黨史專家楊文元向記者們講述那段歷史

  在歷史悠久的同心清真大寺,同心縣黨史專家楊文元為採訪團講解了那段“回漢民族一家親”的感人畫面。80年前,由於黨和紅軍民族宗教政策執行得好,得到了當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在回漢群眾鑼鼓宣天的慶祝聲中,1936年10月,中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政府——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清真大寺宣傳成立;同年11月賀龍、關向應率紅二方面軍,朱德、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與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在同心會師,群眾提著水壺,端著食物,夾道歡迎紅軍。

  “三軍會聚同心城,三軍同心盡開顏” ,同心城因此成為三軍同心同德的象徵。

  六盤山、將臺堡、青石嘴、長城垣、同心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雖然歷史的足音已經遠去,但長征的精神卻始終在一代代人的心間常駐。看那一片片紅軍走過的紅色土地,如今充滿著發展的勃勃生機;看那曾經乾旱貧瘠的窮苦山村,如今變成山明水秀的新農村;看那紅旗飄揚過的地方,正在奏響新長征路上的時代強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