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詩話重陽:夕陽紅燦不覺晚 老有所樂未知秋

2016-10-08 11:08:50|來源:新華網|編輯:張雪梅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禦初寒”的記載。專家説,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災避難,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新華社發

  重陽節,又名登高節,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於是日登高望遠,把酒臨風,詩興勃發,留下吟唱千古的詩句名篇。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各樣習俗皆有詩呈。

  最膾炙人口的詩篇,大約莫過於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艾子,被稱可辟邪消災禦初寒。詩以茱萸為介質,換位易地,盡述遊子思鄉之情。

  重陽是秋思生發的時節。盛夏的遠離、陽氣的衰減,使得人們對自然物候變化敏感,易於感懷。“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的《登高》盡現蒼涼悲愴之感!同是悵惘,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重陽》則更顯得幽怨悽清,纏綿悱惻,“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所謂景隨情轉,同一景色在不同心緒人的眼裏,原有不一樣的色彩。且看晚唐詩人杜牧的重陽,“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載酒登高,呼朋喚友,縱有失意,灑脫曠達!與此相較,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則鄉野風情畫卷一般,自然淳樸,悠然自得:“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即若所述並非重陽當日,只消想著九九重陽“還來”喝酒聊天賞花,已是莫大(博客,微博)樂事!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毛澤東的詩詞中,重陽佳節“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以宏闊筆法描繪出一幅“戰地黃花分外香”、“寥廓江天萬里霜”的圖景,迸發出直衝雲霄的慷慨豪邁和樂觀豁達!

  人生若四季,年事漸高的人若至四季之秋。九九重陽,因與“久久”諧音,更被賦予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寓意。1989年我國把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愛老成為重陽節的時代新內涵。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今時代,青年強則國強,創新中國方興未艾。與此同時,我國漸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比例越來越大,盡求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亟待加力。時值重陽,祈願更多老人安康喜樂:登高賞菊暢心志,老有所樂不知秋!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