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臨終關懷供給服務缺口巨大 跟不上老齡化速度
原標題:外媒:中國臨終關懷供給服務缺口巨大 跟不上老齡化速度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道 外媒稱,8日是世界臨終關懷及舒緩治療日,今年的主題是“無痛的人生旅程”,目的是要提高公眾對臨終關懷的認識。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0月9日報道,臨終關懷將死亡看成是正常過程,不促進也不延遲死亡,而是通過減輕疼痛和心理輔導來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讓患者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里路。
這項目服務在中國,至今已經實踐了近30年,但也還未普及化。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約700萬人走向生命終點,但社會上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卻只能滿足約15%的需求。
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的報告也認為,中國的臨終關懷服務供給跟不上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根據《經濟學人》信息部的2015年“死亡素質指數”,中國在80個國家當中排名倒數第10。
《聯合早報》記者日前走訪中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松堂關懷醫院,了解中國臨終關懷行業的現狀,以及業者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
張貞娥17歲那年在工廠工作時不慎從高處跌落,從此癱瘓在床,一躺就是超過半世紀。在病床上度過花樣年華的張貞娥(75歲)沒有結婚,過去一直都由母親和妹妹們照顧。張貞娥是家中老大,下有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
她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説:“母親照顧我40多年,她去世後,我就由妹妹們照顧。然後她們一個個結了婚、有了家庭,照顧起來也不太方便,所以到了後期,家裏就請了保姆。”
然而,保姆畢竟不是專業護理員,難免會有照顧不週的地方。張貞娥的弟妹們在網上搜索,找到了位於北京東部的松堂關懷醫院,九年前決定將大姐送到那裏由專人來照料。
北京松堂關懷醫院成立於1987年,是中國首家臨終關懷醫院。
臨終關懷(palliative care)指的是由醫生、護士、護理員、心理輔導員、社工等各領域人員組成的綜合團隊,通過治療和護理來緩解臨終病人的疼痛,以及減低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和精神負擔、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
專家認為,人在臨終前,心理痛苦其實遠大於生理疼痛,因為患者要接受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現實。因此,臨終關懷更關鍵的一環,通過心理輔導讓患者逐漸接受和冷靜面對死亡,讓他們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里路。
醫院不見消極沮喪氛圍
松堂關懷醫院院辦主任靜佩君告訴本報,醫院成立的近30年裏就送走了三萬多名病人,平均每天有兩到三人離世。她説:“在這裡,我們和病人暢談生命、毫無顧忌地談論死亡。每個人都有臨終的時刻,我們希望病人都能坦然面對死亡,快樂、有尊嚴地離去。”
確實,松堂醫院雖然是臨終病人“等待死亡”的地方,但醫院處處都散發著正能量,而不是消極和沮喪的氛圍。
靜佩君介紹,松堂醫院的病患平均年齡為80多歲,最年長的有102歲,病人主要患上“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腦梗,或癌症等疾病。
她説:“各大醫院都有床位資源緊缺的問題,當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最後,他不可能始終佔著醫院床位。院方會勸他回家,或到臨終關懷醫院來。”
靜佩君指出,隨著中國民眾對臨終關懷服務的認識不斷提升、以及養老和健康産業的壯大,越來越多醫院和社區也開始設立臨終關懷護理院或部門。她表示,這些護理院設施更齊全,為臨終病人提供了更舒適的環境。
不過靜佩君提醒,臨終關懷服務的重點還是“關懷”。她説:“希望其他臨終關懷醫院會妥善照顧到病人的心理需求,這才是我們辦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普及臨終關懷服務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視為讓人畏懼、“不能説”的禁忌話題。
松堂關懷醫院院辦主任靜佩君向《聯合早報》介紹,該醫院最初在北京香山腳下創辦,但過去29年來被迫搬遷七次,最終落戶在北京市東部五環外的現址。她表示,被迫搬遷的原因除了租金上漲,更大的因素是廣大社會還未能接受同與死亡沾上邊的臨終關懷醫院成為鄰居,“他們覺得這是一種晦氣”。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説,中國民眾傳統思想觀念認為,讓父母以臨終護理方式離世是不孝,因為子女沒盡全力去搶救垂死的父母。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秘書長羅冀蘭直言:“中國人對醫療的態度是‘死馬當活馬醫’,這造成了很大的醫療資源浪費,也增加了病人和家屬的痛苦。”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是非盈利組織,成立於2006年,旨在提高公眾對生命品質和生命預期服務的認識,以及培訓、提高生命關懷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專家:臨終關懷應納入醫保範圍
羅冀蘭認為,臨終關懷服務還未能在中國紮根,除了因為公眾的認識度不高,更大程度上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放力度不夠。
她説:“從1992年到現在,衛計委對臨終關懷機構的設置、服務、審核等都沒有定下明確標準。目前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都是民營醫院,這個領域還沒有規範化。”
資金方面,臨終關懷也還未納入國民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中,病人無法報銷服務項目,也限制了臨終關懷服務的發展。
專家建議,臨終關懷以獨立醫療服務項目歸入醫保範圍,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此外,臨終關懷業也面對專業人員短缺的窘境。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國內的醫學院還未將臨終關懷學科普及化,從事臨終關懷的醫護人員嚴重不足,臨終關懷醫院只能從普通醫學院招聘人員,再進行培訓。
再者,病人臨終期的醫療服務技術標準及操作也還未規範化。一項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醫生並不了解如何使用嗎啡。
業者看好發展前景
隨著中國社會的迅速老齡化,公眾對臨終關懷服務的需求只會與日俱增。
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2億;預計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2.4億人,佔總人口的近兩成。
目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都相繼出現臨終關懷醫院或護理院。其中,上海從2012年起就在所轄的縣區內,各確定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臨終關懷病區,並把臨終關懷納入了醫保報銷範圍,這都是令人鼓舞的進展。
不過即使有了硬體設施和政策支持,夏學鑾説,最重要還是要改變人們對死亡和臨終護理的觀念。他説:“政府要根據民眾的認知程度,力所能及地為臨終關懷做宣傳。同時,也要注意拿捏,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