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習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就任黨的總書記四年來,習近平至今已到國內各省市區考察30多次,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貧開發問題。同時,他在系列重要講話中也多次談論扶貧,形成了關於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扶貧價值論。2012年12月底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習總書記提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他又強調了這一點,並加了一句,“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重申了這一要義。把扶貧視為民生與社會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重要任務,無疑都是正確的,但還不夠。把扶貧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就超越了單純的工作部署,上升到“道”的層面。各級領導幹部只有從這個層面認識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才可能更加自覺地擔當起來,在扶貧工作中葆有堅定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責任感。
廣義扶貧論。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有很多講話。他強調“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以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承;強調要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
精準扶貧論。習總書記在許多場合反復強調這一思想。比如,“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扶貧開發成敗繫於精準,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等等。首先要真真實實把一個地方的情況摸清楚,尤其要把貧困人口和貧困原因找準了,才能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靶向治療。故而,“精準”包括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各環節各方面。關鍵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所做的《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説明》中,習總書記指出了産業扶持、轉移就業、異地搬遷、社保兜底等因情況不同而可能採取的各種不同的脫貧方式。
大扶貧格局論。2016年7月,習近平再次來到寧夏考察扶貧工作,並主持召開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他在講話中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産業佈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佈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而在2015年6月18日召開的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總書記就曾指出:“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要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健全東西部協作、黨政機關定點扶貧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積極性。”“大扶貧格局論”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內外結合論。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習總書記提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産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2014年9月28日,習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強調:“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堅持民族和區域相統籌,重在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重在促進貧困區域內各民族共同發展。”為使貧困地區産生內生動力,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調動起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變“你來扶貧”為“我要脫貧”,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2015年6月在貴州調研時,習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推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不斷打通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路子。他在別處還説過:“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些都是強調貧困地區內生動力的重要性。
核心力量論。2015年6月18日,在貴州召開的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並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最後,不妨重溫2012年底習總書記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所説的一段話:“我們不缺豪言壯語,也不缺運動式的東西,關鍵是看有沒有找對路子,有沒有鍥而不捨幹下去。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説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各級幹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認真研究扶貧開發面臨的實際問題,創造性開展工作。”這話情真意切、語重心長,值得每一位參與扶貧工作的黨員幹部好好品味和反思。(劉晨光)